魏碑体洛阳体

发布日期:2013-11-19

在书法界、特别是书法理论界,谈及魏碑书法研究言必称“洛阳体”,因此很多人甚至认为魏碑体就是“洛阳体”。近日,陕西学者岳红记指出“魏碑体洛阳体”,他还用自己70万字的研究成果证明 “魏碑体是个融合体,‘长安书体’也是魏碑体的重要组成”。此观点一出,在书法界、尤其是书法理论界引起较大反响。

  从关中造像题记发现“长安书体”

  70后学者岳红记是美术学博士、博士后,现任长安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从2009年起,他曾多次到宝鸡、咸阳、渭南、铜川等关中地区开展造像碑题记书法的考察与资料收集。在研究中,他发现:二十世纪书坛泰斗沙孟海先生把魏碑结体分为“平画宽结”和“斜画紧结”两类,但人们大多独钟“斜画紧结”研究,普遍认为洛阳及周围地区的造像题记书法和墓志书法符合“斜画紧结”特点,却很少有人对魏碑“平画宽结”进行论述。

  通过对北朝关中地区造像书体资料的系统整理及对该时期造像题记书法的笔画、结构、结体及章法等方面的研究,岳红记认为:“洛阳体”只是“魏碑体”书法的一种代表,并不能代表整个“魏碑体”的特点。他发现,“平画宽结”的特点在北朝关中地区造像题记及墓志书体中得到集中体现,如长安地区出土的造像题记、耀县地区的北地郡造像题记、临潼的栎阳造像题记书法等都符合“平画宽结”的特点,即:书体横平竖直、结体宽博开阔、古朴庄重、宽拙大方。

  因受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凇在《陕西古代佛教美术》中提出“长安模式”的启发,他大胆地提出了“长安书体”的概念,确立了“魏碑体=洛阳体+长安体+凉州体+其他地域书体”的学术新论,并以此为基础,写出70万字著述《北朝关中地区的魏碑书法—造像题记视阈下的“长安书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本月初将该书出版了。

  书法理论界称赞岳红记新观点

  岳红记说,北朝时陕西关中的“长安书体”和河南地区的“洛阳体”相互影响,在西魏时“洛阳体”融入“长安书体”,后二者在北周和隋代全面融合,最终为中国书法在唐代的繁荣奠定坚实基础,并对唐代欧阳询、薛稷、颜真卿等书法家影响较大,“可以说,以‘长安书体’为代表的魏碑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衔接作用,如果没有它,也就不可能出现唐代中国书法的繁荣盛世”。

 “长安书体”概念提出后,在书法理论界产生了较大反响:原中国书协副主席、西安交通大学博导钟明善教授认为观点有“创新性”,拓宽了“魏碑体”的理论研究;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李凇教授认为,提出“长安书体 ”,对文字辨认和书法传承都有实际意义;西安美术学院博导李青教授认为“具有创新意义”,“将魏碑书法的研究理论提高到一个新阶段”;西安碑林博物馆研究员陈根远认为,长安书体’丰富了我们对‘北碑书风’的认识”;“兰亭书法理论奖”得主、书法理论家、陕西美术博物馆研究员吴振峰,也对岳红记的学术理论及观点表示称赞。

  书法理论界多位学者普遍认为,“长安书体”的提出,揭示了北朝时期陕西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使我们对魏碑书体的整体面貌有了新的认识,有利于陕西文化精神的发扬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