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华夏文明精粹打造书法文化高地

发布日期:2013-11-13

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位置。作为闻名陇上的“书画之乡”、“文化大县”,镇原历代书法名家辈出,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和优良传统,成为宝贵精神财富和建设“书法之乡”的宝贵资源。伴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镇原书法艺术事业获得长足进步,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崇尚的氛围越来越浓,群众基础越来越广,域内外影响越来越大,在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丰富人们文化生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省委作出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后,庆阳市委、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提出要以打造陇东南文化历史区为目标,坚持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相结合、全面展开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政府推动与市场主导相结合、强化保障与营造环境相结合,抓住“抓规划、搭骨架,重挖掘、创品牌,育主体、搭平台,抓项目、强支撑,促融合、增活力”等关键环节,迅速启动实施一批文化项目。借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东风,镇原县把发展书法艺术、繁荣书法事业,作为打造文化大县、推动镇原发展的重要举措和突破口,以“打造文化精品,建设文化大县”为目标,大力发展“黑、绿、文”三大产业,进一步打造“中国书法之乡”名片,完成了从“中国书法之乡”到中国书画产业大县的华丽转身。

  (一)

  近年来,镇原县委、县政府从县情实际出发,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提出了“挖掘优势资源,打造‘书法之乡’,建设文化大县,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和谐家园”的思路,以书法这一传统优秀艺术为“支点”,以申创“中国书法之乡”为载体,着力推动文明、和谐精神家园建设。

  高度重视,高位嫁接。书法是一门高雅的精神活动,也是一门被认为是属于少数人的精英艺术。把这门高品位的文化艺术植入普通百姓的精神生活,变自发的行为为自觉的行动,变潜在资源为现实优势,变传统文化为现代文明,成为精神文明建设一个新的“亮点”,是我们大力繁荣书法艺术,全力争创“中国书法之乡”基本定位。从2005年动议到2009年正式申创,县上制定了《申创“中国书法之乡”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这一指导思想、目标定位和基本原则;将申创工作列入群众性文化活动和精神文明建设规划之内,加强宣传引导;把“书画乡(村)、书画一条街、书画农家(户)”等的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文明农户评比结合起来,整体规划推进;将支出纳入财政预算,拨出专项经费用于赛事、组织机构和场所建设,并与年度中心工作同部署、同考核。这些举措,从政府层面把书法这个本来属于文人墨客修身养性的行为,提升到了全县建设精神文明的社会整体行为,得到了考核评估组的高度评价。2010年6月,中国书协正式批准挂牌,“中国书法之乡·镇原”成为甘肃省首个、西北第二个获此殊荣的县。

  夯实基础,落实政策。书法艺术是一种纯精神艺术,要把虚工做实,把无形变有形,必须夯实物质基础,有刚性规范作保障。为此,县上突出抓了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抓组织建设支撑。在规范镇原书画协会、兰州飞天书画学会镇原分会、甘肃硬笔书法家协会镇原分会、老年书协等民间组织的基础上,先后成立镇原县青年书协、青风书法研究交流中心、邓博五书法研究会等新的民间组织。特别是县文联成立了县书法家协会,下辖五个专业委员会,并在县城2个社区、19个乡镇建立了21个分会。近五年发展各级会员800多名,在此带动下全县从事书法创作者达3万多人。二是抓产业平台提升。积极引导、支持整合各种专业资源,通过小额信贷、专项基金和人员培训等形式扶持发展了50多家具有一定规模和较高专业水平的书画廊和106家专业从事书法装裱和销售店铺,促使书法产业化发展,收入三年增长20倍,达到5000多万元。三是抓阵地设施配套。近三年,县上先后投资8000多万元,建设了文化“三馆”、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书画院等专业设施,特别是在实施学校校舍改造建设时,都把书法教室、展室的规划和内涵配套建设作为重要部分。至目前,基本做到了“全县有规模、乡村有场所、校院有阵地”,为书法普及教育提供了保障。四是重政策支持激励。设立了镇原县“五个一”工程奖和潜夫文艺奖,从财政经费中列支专项资金,对优秀书法人才及成果进行表彰奖励;完善和规范有关国展、届展和县内届展的组织、评比和奖励制度;建立和实行了书法教育、书法理论研究的有关奖励制度等等。

  活化形式,活动引导。书法是一个相对远离现实生活的艺术形式,如何使这一“修身养性的个人功课”变成“喜闻乐见群众性文化活动”,是需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实践中,我们注重创新形式,丰富内容,促使书法艺术的群众化、普及化。一是广泛开展交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了中国书协林岫、吴东民、聂成文、申万胜、吴善璋等十多位副主席和260多位理事及省内外著名书法家前来传经送宝,镇原籍众多书画名家也经常外出省市学习交流,大大促进了书法艺术的长足发展。二是举办联谊展览。先后成功举办了全县首届临帖展、书法篆刻展、“墨语无声”书法展、庆建国60周年镇原籍书画家作品展和全县廉政、教育、卫生、电力、国税系统和“澳恺”杯等不同层次方面的展览80余次。组织千余人次参加了全国范围内的各种展览300多场(次)。三是开展培训活动。成立书法培训中心,受训人数上万人;先后组织人员参加中国书协、省书协举办的创作提高培训班达60多次;邀请中国书协培训中心20多位教授和著名书法家进行授课培训。四是开展普及教育活动。制定实施办法,持续开展书法“进讲堂、进会堂、进课堂”工程。实施了“书法进农村、进社区”和“书法进万家”等活动。这些活动,使“书法之乡”的品牌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热情兴趣,助推了书法的普及提高,提升了文化服务群众的层次,促使群众精神生活丰富和品位的提升,成为建设民众精神家园的有力支撑。

  (二)

  书法既是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又是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书法在镇原所拥有的规模社会群体,和政府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使得书法精神蕴涵着巨大的文化释放潜力,对维系共同精神心理、构建共同思想纽带、推动精神家园建设发挥了积极、深刻、持久的作用。

  一是助推了人文精神的构建。人文精神是中国书法的核心精神,而精神文明的核心就是促进对人文精神的构建。弘扬书法艺术,推进其传承、创新、发展,其意义不仅在于发展文化艺术本身,促进民众性情修养、人文素质和精神气质提高,促进经济和综合实力提升,更可以培养广大群众对中华文化更加广泛的共识和更深的感情,维系共同精神和思想价值体系,激发民众的自豪感和奋发欲望,增强民族责任感和凝聚力。在书法文化的建设中,镇原坚持以书法精神弘扬体现时代意义的人文精神,无论从个体还是整体,通过发挥书法修养身心、完善人格的功能,使得以“注重修养、修炼人品”和“崇文、重教、尚礼”的人文精神正在逐步成为精神文明的内在自觉和社会风尚。

  二是助推了生命精神的张扬。社会需要艺术,人生需要艺术精神。因为艺术可以表现生命、安顿生命、引领生命,而人生更需要艺术来体现生命情趣、生命境界、生命精神。优秀的、经典的艺术总是有一种独特的气质,蕴含一种深邃的精神。书法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之所以得到长久和广泛传承,就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艺术,而是蕴含一种生命气质,彰显着一种人文精神。书迹是人心营造之象,书品是人品表达之迹,书意则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书法作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在传承中使得人的理想、愿望、情感、价值观念、社会态度、道德风尚等生命状态得到积淀和净化,陶冶情趣,净化心灵。镇原通过书法文化的建设,使以人为本、以人的品德修炼、生命完美为本的理念得到了极大的张扬。

  三是营造了和谐精神的基础。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人生来说,书法艺术会给无聊以忙碌,给空虚以安慰,给失意以寄托,给迷乱以清醒,给麻木以激情,给平淡以灵动,给茫然以方向。充分利用书法艺术的独特形式和手段,充实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利于构建人们新的精神文化生活的体系和领域,从较高层次开发出高雅、丰富、创意、文明的艺术手段、生活方式,调整人们的精神生活结构。追求外在和内在、整体和局部、静态和运动的和谐,是贯穿于书法发展的一条主线,和谐精神是书法精神的生命和灵魂。通过书法艺术的普及深化,唯善唯美、雅俗共赏、中庸平和、守度变通的书法精神正在逐步内化成镇原人们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精神意趣和不断自觉。

  四是加速了创新精神的形成。书法指向到了生命存在中的动静有致、实虚相生、有无和谐的那种本真状态。书法精神是对生命境界探求的一种精神,是一种生存的追求、生活的境界、生命的状态。因此,不断进行精神创造,永远是书法艺术最高层次的追求和最高层次的境界目标。书法需要创造,书法家需要创造精神。借助书法所表现的追求意境、讲究笔墨意趣、注重法度和建立主旨和谐统一创造精神,这正契合了创造推动经济社会进步发展的规律。书法艺术的这种创造精神,对助推镇原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匠心智慧、豪迈胸怀和开阔视野,强化创造意识,树立进取精神,推动经济社会赶超发展逐步发挥着积极作用。

  如今的镇原,以书法传递文明,以书法助推文明,“两个文明”和谐发展的步伐加快,文化之风、发展之风、文明之风正在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三)

  历史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起点上。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赋予书法艺术、书法工作者、“书法之乡”光荣而神圣的使命。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借助和充分利用“中国书法之乡”这一“国字号”品牌,推进“文化大县”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秉承书法艺术的创新精神,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为更好地发挥先进书法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进一步促进书法艺术的交流、推广、普及,传承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推动文化大县建设,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打造“书法之乡”,要进一步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书写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篇章。书法是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责任。镇原作为“书法之乡”,推动当代书法艺术事业繁荣发展,就是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代表时代发展方向、体现社会进步要求的主旋律。既要尊重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规律,又赋予书法讴歌伟大时代、伟大实践的主题和内容;既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又要为民族文化繁荣进步奉献,努力用精美的辞章和精湛的笔墨讴歌中国共产党伟大业绩、描绘革命意志和时代精神,充分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高远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人格风范,使书法作品更好地发挥引导信仰、陶冶心灵、提升境界、振奋精神的作用,为文化繁荣、社会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提升“书法品牌”,既要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又要大力推动
书法艺术创新。书法艺术的繁荣进步,一靠传承、积累,二靠创新、创造。创新、创造,不但有形式、手段、技艺方面的创新,还要有主题、内容方面的创新。镇原作为“书法之乡”,广大书法工作者、书法人在探索书法艺术过程中,既尊重传统、珍视传统,在技法、意趣方面学习先辈前贤的宝贵经验,领悟历代大师的艺术智慧,在夯实传统基础之上,兼收并蓄、推陈出新;又要在表达的主题、内容上,开阔视野,创新思路,大力探索“文以载道”,表达富于革命精神、创造精神、时代精神的主题,进一步增强书法艺术的活力、创造力、文化力、教化力,不断丰富书法的崇高美学理想,反映革命理想信仰之美,创造生活艺术之美,使书法作品给人以价值观教育、革命理想信念教育、共产主义道德启迪和时代进步美的享受,努力提升书法这个“国粹”的品牌内涵、品牌价值和品牌效应。

  —建设“文化大县”,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人民群众和时代发展的需求。以书法为载体,以“书法之乡”为抓手,推动镇原“文化大县”建设,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利用鲜活生动的社会实践、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为书法创作提供的无比丰富的新题材、新元素,着力去反映、去表现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现实和时代的需要。广大书法工作者必须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的具体实践,着力挖掘镇原人民对文化艺术的深厚感情,着眼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需要,从人民群众的丰富实践中汲取艺术营养,不断丰富生活体验、增强艺术修养、探索表现方式、创新表达主题。进一步推动以书法艺术为主要内容的优秀文化艺术形式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大力推广和普及具有时代气息和鲜明主题的书法艺术,为弘扬传统的书法文化、助推社会主义建设文明建设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