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红茶+橡子壳真能做旧书画?

发布日期:2013-11-12


 

马伯庸

 

郑板桥的竹经常遭遇作假

 

齐白石的画作有许多惟妙惟肖的赝品

近年来,随着书画市场的火热,造假手段也层出不穷。西安的知名画家中,无论是长安画派的石鲁、赵望云、方济众,还是当代的刘文西、王西京,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下,都面临着假画的威胁,其中很重要一个环节就是纸张的新旧。是否能够通过对纸张新旧来判断画的真假呢?近日,在马伯庸新书《古董局中局2》中,他揭秘书画做旧的一种特殊的配方,引发了记者兴趣。作为作家,马伯庸写出的这个秘方到底靠谱不靠谱呢?我们采访了相关专家。

  秘方:栀子、红茶加橡子壳就能做旧书画

在书中,马伯庸揭秘书画做旧依赖一种特殊的配方:栀子、红茶加橡子壳。栀子水焦黄,茶水深红,橡子壳煮出来的水是赭黄。有这三种颜色配兑,就能调出想要的旧色和香灰色了。再加上紫外线照射脆化,真是天衣无缝,比单用茶垢效果好多了。

他是从哪里得到这样的秘方呢?马伯庸说他写《古董局中局》第一部的时候,完全沉浸在那个世界里面,“整天看的是古董资料,读的是古董资讯,聊的是古董八卦,写的是古董故事,别的什么都不关注。交稿以后,我那段时间看见瓷器和青铜器就想吐,不是东西不好,而是因为我之前浸泡得太久了。”正是这种投入让他得以浸入古董的世界,发现了冀宝斋这样他所形容的“令人三观尽毁”博物馆收藏存在的问题。

  判断:秘方并不神奇,来源古代染色方法

那么马伯庸所说的秘方是否神奇呢?西安收藏文化研究院研究员李国建听到记者介绍后表示,这种方法并不神奇,“从宋代开始,就有了这种染色的方法。”李国建还说,马伯庸所说的是传统的染绢色,而染纸和染绢的方法是不同的,他还说出一个细节,橡子壳要落地后,才能煮出比较红的颜色。李国建说其中红茶和橡子壳的颜色是一种颜色,其实染色时必须加入国画颜料,来调配色的轻重。“古画的染色,不是这么简单。从小说的这段话可以看出这是古书画染色的成方,但操作起来可能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很多做旧的手法,是如北京荣宝斋的老技师才有的技艺,但是关键技艺,他们不会透露。”

  延伸:书画造假技术在升级

近年来文物艺术品鉴定的需求暴涨,但书画造假技术也在“升级”。北京潘家园的字画造假早已形成系统产业链,齐白石的虾、郑板桥的竹、启功的书法都能找到惟妙惟肖的赝品,其实马伯庸书中所说的做旧已经不新鲜了。

今年老宣纸价格暴涨不仅因其存量稀少,古代书画造假泛滥恐怕才是推动文房收藏涨价的原因之一。很多人并不是用来收藏,而是用在了造假方面。

对于造假者来说,高价的高仿品才有利润空间,而高仿的难度很大,需要造假者的书、画、纸张和墨都非常顶尖,成本更高,也将用作收藏的文房用品的价值“抬”上去了。

  关键:不是纸色印色,而是综合素养

李国建认为判断书画做旧,关键不是纸色、印色问题,而要看综合的素养。不仅如此,还要理解画家绘画的笔法,这就要求鉴定者不仅要了解中国美术史、中国书法史,还要了解画家的年谱,才能发现书画纸张外的硬伤,“纸色鉴定不足以为凭,鉴定书画首先要看时代特征,第二看个性,通过笔法流派来做出判断。书画打假最难,提高自己的个人艺术鉴赏水准,要比技术打假更重要。有些笔墨情趣为零的人,只关注浅显的造型艺术,自然对打假理解也停留在表层,没有鉴别的能力,对艺术的鉴赏,只能是以讹传讹。不是用眼睛鉴赏,而是用耳朵鉴赏。根据别人评价买入作品,往往会买到大量的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