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善深书画作品辨伪

发布日期:2013-11-10

图一
图二

  黎展华(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副主席)

  杨善深(1913~2004.5),广东台山人,1913年出生广东赤溪。

  他12岁开始临摹古画,17岁移居香港,20岁始从事国画创作,21岁在广州首次举办个人画展,与岭南三杰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交往密切,22岁东渡日本,入京都堂本美术专科学校,随堂本印象学画,深受竹内栖风艺术风格的影响,创作中以传统笔墨为依据,在明暗,用色等技法上融入了大量的西画表现技巧。

  25岁回国,1940年赴南洋举办个人画展,在新加坡邂逅徐悲鸿并曾合作绘画多帧。同年作品入选苏联举办的“中国美术展览会”,并任中国文化协进会会员。

  1945年与高剑父、陈树人、赵少昂、关山月、黎葛民五人在广州成立“今社”。1949年定居香港。1958年于美国纽约、三藩市、檀香山等地举办个展。1970年于香港成立春风画会,传授画艺。

  1971年,游历世界亚、欧、非、澳、南北美各洲,达二十六个国家和地区。1972年始,多次回大陆于名山胜水写生作画,积累三万多张写生稿。

  1983年于日本东京、大阪举办个展。后居加拿大。作品《秋山旅行》、《十二生肖》、《人物册页》等。出版有《杨善深画集》、《岭南风范》等17部专著,发展了岭南画派并把它推向一个高峰。

  作为岭南画派第二代之一的杨善深先生,秉承岭南画派的创新精神,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另辟蹊径,融贯中外,构思新颖,笔墨苍老,沉厚凝练,巧拙互用互补,雄放而不失秀雅。杨善深既是画家又是书家,深谙书画同源之道,深明画是书之余之理,用墨用线都应来自书法,同时更多的是自己的主观创造。

  杨善深倾一生专注艺术,与笔墨打交道70多年,90岁高龄仍上黄山,一生写生不辍,师造化,重写生,勤实践。举办过五十六次的画展,同时,他还热心于公益事业,多次为香港赈灾,救助澳门苦难儿童等举办义展,无偿捐赠给台湾故宫博物院80幅绘画精品,为广州艺术博物院建立了“杨善深艺术馆”,将全部展品捐献给国家。

  因为杨善深先生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一生获得诸多的荣誉和褒奖:荣获香港艺术发展局“视觉艺术终身成就奖”,香港特别行政区颁授“银紫荆星奖”,广州市政府颁授“广州市荣誉市民”等。

  在解读杨善深先生的书画作品中,我们发现了他有不落前人窠臼的鲜明个人风格,无论花鸟、人物、走兽、山水等方面,尤其他那“如云鹄游天,如老将布阵”的书法,放在岭南画家、书家中显然是一座高峰,就算放到近现代中国艺术史里,也依然熠熠生辉。我认为杨善深先生实乃高山仰止,泰山北斗。

  图一图二均标明为杨善深以小鸡为题材的作品。图一的六只小鸡的位置构图处于一二三,一只在框上,两只在框里,三只在框外。构图生动,动态丰富,柳框的用笔用墨干湿浓淡层次分明,用笔勾勒大胆,用墨渲染自然,带有明显的杨善深的枯皴干擦法所表现出来的肌理和风格特征。如果不是因为其中三只黑色小鸡用墨一样,没有微妙区别,再加上两只黄色小鸡一只没头,一只头上墨点太多太乱,产生错觉,不容易分辨小鸡的五官轮廓。其实“图一”样样精准,可惜百密一疏,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在没有画葫芦的情况下,错误地借用了“依样”(画葫芦)作为题目。这幅图不啻于还是一张笔精墨妙,艺术水平过得去的作品,甚至还有几分名家的笔墨,这就是以画入道的问题,这就是修养不到的问题,但如果此画的画家再过几年,修养全面了,那真伪问题就更难解难分了。

  “图二”的三只小鸡,寥寥几笔,形态各异,尤其是三只小鸡的表情相互呼应,十分微妙,这是一个艺术家反复写生,长期深入生活,细心观察所提炼出来的小鸡,并且带有拟人化的绝妙效果。特别要指出的,为了让三只小鸡衬托的更加突出,立体和丰满,背景的那根遗貌取神的秋草,或是收割后的干稻桔,点出了秋收后,见到三只小鸡吃饱喝足,悠闲地散步和互相嬉戏的和谐吉祥的农家小景。

  图一和图二比较,分明是图二笔墨和构成上以少胜多,构思新颖,内涵丰富,寓意深长。图一除了几笔笔墨还可以外,显然韵味不足,并且“玉中带瑕”,比较之下,结果就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