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林:从师国画大家徐松安 七旬首办个展

发布日期:2013-11-08

  楚天金报记者李翌记者严斯林

  受教于“汉上大家”徐松安,远承张大千山水的流风遗韵,湖北著名画家周天林,毕生潜心于艺术创作,但至悬车之年方才首办个展。昨日,向来低调的周天林在湖北书画院美术馆接受本报专访。9日,他从千余张画作中精心挑选的70余张写意山水画,将在这里展出。

  七十年苍黄斑驳的时光,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都托付给画艺。回忆毕生艺术生涯,周天林感慨不已。他说,如果人的生命也会像物品那样可以风干的话,我想我的人生最后能够剩下的,也一定是那被墨汁和色彩浸润过的灵魂。

  年少学画拜入徐松安门下

  1943年,周天林出生于汉口民居里巷之中。打小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周天林,却痴迷于巷子口出租的小人书,和老民众乐园的汉剧表演。书中的连环画和戏剧色彩斑斓的服饰和妆容,在周天林心里埋下了艺术创作的种子。

  1957年,还在上初一的周天林,不顾家人的反对,考入中南美专的培训班学习速写、素描。周天林的表哥陈国华,原是非常有名的裱画师,见他颇有天资,1958年秋便推荐他拜入国画大家徐松安门下,徐松安师承于张大千,在汉上名望甚高。周天林从此走向艺术道路。

  学画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徐松安教人画画,非常注重基本功。当时徐松安仿研齐白石作品,周天林每天早上给他磨满满一砚台墨,而且墨条被磨的那端必须还是平的。起初周天林并不理解,后来才知这是徐老师着意让他练腕力。

  临摹古画,也成为周天林采撷艺术精华的重要途径。从秦朝李斯的“峄山碑”中,参悟中锋圆笔的奥妙,从宋代李公麟的“五马图”中,学习行云流水的线描……徐松安拿出不少古画佳作,周天林必临习多遍,朝夕熏染,为日后“下笔如神”奠定了基础。

  1960年,徐松安被调入市文联搞创作,周天林和肖宗洲、刘子铸和刘一原等人一起组建了“国画社”,后国画社屡次变动,改为“武汉书画院”。周天林历任组长、设计室主任、质检负责人、院长等职。

  不拘古法面貌采于三峡风光

  中国画讲究师承渊源,临摹前人学习笔法、墨法、用色、构图。到70代后期,周天林临摹古人画作几乎能以假乱真,令人叫绝。但他潜心临习,却没有自己的创作和艺术面貌。“画得再好再精妙,也仅能突出和彰显着一种职业技巧和艺术技能,还不算一个真正的画家。”周天林也意识到自己还只能算是一个画匠。

  1975年冬,,周天林陪同国画大家黄胄到长江三峡写生,这也成为了他艺术的重要转折点。“对于一个画家来说,自然山水不仅仅是眼中的‘丘壑’,也是笔墨的‘心源’,如果没有亲自造访山川,走入大千世界,难以感受这种自然诗意之美。”从宜昌溯游而上,直到四川奉节,20多天的时间,让周天林感悟到大自然的旖旎风光对自身的陶冶。

  而更为重要的是,黄胄对艺术的执着精神深深感染了他。一日清晨,船行峡江上,突然黄胄披起军大衣和毛毯,拿着画笔就到船头写生,寒冬腊月江风阵阵,寒彻透骨,但黄胄专心致志,丝毫不为所动。

  回汉之后,满目沟壑川溪,开始从胸襟中流出,跃然于尺幅之上,周天林连续创作的《西陵橘红》、《峡江哨兵》、《峡江新城》等作品,赢得了国家轻工部出口国画的“优质产品奖”。后来创作的《神女峰下》,更是赢得了刘海粟、何海霞等画坛泰斗好评。

  名利淡泊悬车之年首办个展

  1995年,已是武汉市美术公司副经理的周天林申请退养,开始周游全国,师法天地,至今已游遍全国名山大川。周天林打破既有的思维习惯和技术惯性,在自己的创作中,融入西方油画的特色,尤受印象派画风影响较大。周天林认为,印象派绘画自由的笔触和丰富色彩给予自己思想上的洗礼,其“在像与不像之间,有超物的天趣”的风景画和“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中国山水画有精神融通的地方。开始寻找创作风貌的周天林,也进入了创作的高峰期。

  十余年来,周天林每访名山大川,归来后即躲进小楼隐于闹市,沉心于创作。国画大家鲁慕迅如此评价周天林的创作:色容广富,气象恢宏,不是一览便尽,而能引人入胜,细细品赏,味之不尽。书画家李寿昆说,从周天林的画中,能够感受到一种云卷云舒、风驰气荡的惬意美。山川中的云雾在水与墨或浓或淡、或虚或实的交融与冲撞中跃然纸上。周天林可谓是画作等身,但他一不关心市场,二不举办画展。周天林说,70岁在古人那里叫做“悬车之年”,像孔夫子那样,把周游天下的车子悬挂起来,灭掉游说诸侯治平天下的雄心壮志,开始整理各种资料为自己的人生收尾的时候了!徐松安曾说,60岁不到,不出画册,不办大展,60岁以后必闻于世。毕生首办个展的周天林,不求闻于世,只希望对自己默默耕耘数十年的艺术道路,做一个总结,以征求同仁们的指正,作为“衰年变法”的前奏。

  ■对话

  创新中国画移步不换形

  楚天金报:中国画传承至今,在当下如何创新也成为画坛关注的问题,您认为中国画应该如何创新?

  周天林:我想把一切最好的元素都摄入我的山水画中,借用梅兰芳先生对戏剧的变革的总结——“移步不换形”,中国画也是这样,无论怎样地变化和发展,都不能脱离中国画的本质,千百年来,一切有成就的画家和他们的作品都证明了这一根本。

  随着西方绘画逐渐在中国画坛掌握话语权,我们美术界很多人在打着“创新”和“个性”的旗号下,过分削弱传统艺术精神传承,忽略基本功的锤炼,我想如果长此以往,必然会如几十年前张大千先生警告的那样,“我们民族的美术史是一部活力不断衰减的历史”。

  楚天金报:艺术市场的繁荣,也捧出了不少明星,不少艺术家动辄拍出千万及更高的价格,但您几十年来潜心作画,很少顾及市场,您如何看待这种繁荣?

  周天林:对于画家来说,市场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没有市场的推动,艺术家生存难以为继,更谈不上创作。但当下有些画家过多地追求金钱,迎合市场而作画,对艺术的健康发展必然有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