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安为匿名字画寻找各自主人

发布日期:2013-10-03

李长安先生现任北京市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书画收藏委员会主任。他爱好收藏,尤其是字画。经过30多年的收藏,李长安手头已有数十位书画大家的作品。长安先生认为:收藏字画就是“知识加缘分”。他非常爱惜自己的藏品。他希望以后自己收藏的上世纪70年代的传统绘画作品,能够被有影响的艺术博物馆所收藏,能够为后人留下一段真实的历史和珍贵的百年民族文化历史遗产。

“我不想让手头这些精品流落市场,否则他们将失去文史资料和科研价值。”长安先生数十年如一日,节衣缩食,殚精竭虑地收藏这些名画,绝不是为了发财或是保值、增值,他收藏书画的起步很早,如果为了发财,完全可以在当时收藏一些古代名人字画,因为那时可以仅用几十元、几百元钱就可以收藏到许多明清大家的作品,甚至还有宋元的高仿,但是,长安先生却用他那有限的工资买了许多没有名款的字画。这其中的缘由是什么呢?

背景 文革中作画换外汇的历史

上世纪70年代,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民族绘画的创作陷于停顿,后来经周总理提议,恢复一些书画家创作,将他们的作品作为外贸出口产品提供给国际友人,以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力,并给国家创汇。在这个指示下,经外贸部门审批挑选,北京一批造诣颇深的画家如王雪涛、田世光、周怀民、周元亮、徐北仃、颜宝华、齐大寿、徐镜汀等先生,陆续创作出的一大批继承我国宋元以来至明清四王等优秀绘画流派风格的山水花鸟作品,填补了我国传统绘画艺术在特殊历史时期出现的空白断档。

长安先生介绍说,他们所画的这批历史珍品大部分已流向世界各地,保存在国内的数量十分稀少,如今老画家们大多已驾鹤西行,失去了再创作的可能性。这些作品虽然无款无章,但因是大家手笔,精心绘制,所以各家的绘画风格、笔墨功力跃然纸上。这些作品如果不及时收集,任其流落,就可能会在我国绘画史上留下一个不可弥补的缺憾,历史责任感使他产生了一个收集这些老书画家的作品,并整理点评,留给后人一段真实历史的动力。但是,又有谁能够理解长安先生的苦心呢?在这个问题上,长安先生可以称得上是孤帆单舟一苦旅,殚精竭虑的觅宝人。

钟情 收藏匿名书画延续传统血脉

为了寻觅那些散落在市场上的隐名书画,长安先生的足迹遍及北京四九城内外的大小书画市场,历经重重困难,寻真辨伪,将一幅幅散落在各处的隐名画作收入囊中。并根据有关史料和实物对比分析出:1970年至1976年的作品是没有落款和章印的;1976至1978年的作品有落款但没有章印。1979年以后中国传统绘画创作才逐步恢复正常,这同当时的政治气氛密切相关。长安先生认为,这些作品之所以有较高的艺术鉴赏价值和文物收藏价值,是因为参与创作的画家均为上世纪70年代北京画坛大腕级的画家,正是他们70岁左右的年龄,绘画技艺炉火纯青,加之当时的创作是政治任务,所以,笔墨点画一丝不苟,可以说件件精品。

长安先生到现在总共收集了140余幅作品,正在考虑将这些稀世珍宝整理出书。他说:“我的书名可能暂定为《探秘中国70年代隐名画作》,这对于补充中国,特别是北京的传统绘画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我想给那些参与绘画的老书画家们树碑立传,感谢他们在困难时期,为延续我国传统绘画的血脉所作出的无私奉献。”

扼腕 店家添上落款一幅精品被毁

长安先生每件作品得来都不容易。其中有一次顶风冒雪寻觅书画,把收藏家都感动了。

“有一次,我和一位收藏家约好去看他的画片,不巧那天正是隆冬腊月时节,北风呼啸,大雪纷飞,漫天迷茫。为了不失信于人,我下了车撑着伞、拄着拐杖,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人家楼下。藏家看到我如雪人般的来到其家,不由地惊呆了,赶忙将我迎进家门,并将画作展示我看,看到画的那一刻,我大喜过望,果然不虚此行。这是王雪涛的《黄鹂》花鸟图,绘画技术相当精湛,水平非常高。藏家被我的诚心所感动,他认为我是诚心诚意地求购,就把画转让与我,并从此与我互通有无,结为朋友”。

还有一次在西琉璃厂,他看到了两幅某位名家的精品。店主开价500元一幅,他想买下。可是突然间发现那幅画的左下角有个歪歪扭扭的落款。店主告诉他:“这幅画本来是没有落款的,我担心卖不出去,就自己在上面题了字。”他非常惋惜地说:“您这是画蛇添足,历史的真实就是如此,没有必要滥作涂鸦。”一幅好画就这样被不懂它的人给糟蹋了,这才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损失。

选择 收藏不看重画家名头大小

对于名头,长安先生有着不同于常人的见解。他说:“在今天的收藏市场中,‘买名’已经成为一个最惯常的操作原则。打开近几年翰海、嘉德、保利等大拍卖公司的图录,你几乎看不到当代不知名画家的作品。”对此,长安先生认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个怪现象:重名不重艺,往往名家的作品价钱卖得高。问题是,这个“名”是不是真的值得购买呢?名人中往往有些人是“画以人名”、“画以官名”,其实大名之下常常有名实不符的现象,这是需要收藏者警惕的。

今天的艺术市场,追名逐利带来了泥沙俱下,一些艺术素养平平的人可以利用炒作变成名人。一些人则因为社会地位或者职位而受到吹捧。此类事情在今天的艺术市场上绝不是个别现象。即使是“人以画名”的名人,难免也会画一些应酬画,甚至也会有技法失常的时候。与此相对应,很多新生代画家的创作也许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但却乏人问津。“匿名拍卖”意在把所有作品放在同一个平台上公平竞争,给新画家一个机会来证明自己。这一点也得到了长安先生的倡导,他认为,从这个角度来讲,“匿名拍卖”方式不失为一种尝试。

功夫 为匿名画作找到各自主人

长安先生对知识有着一种锲而不舍和追根溯源的精神,他收藏字画不是藏之密室,束之高阁。而是经常深入社区,举办画展,不断深入研究,并随时修正自己的研究成果。

匿名书画看起来很美,但是又有谁能解其中味呢?长安先生就是解味之人,凭着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美学修养,长安先生对每幅得来的画作都潜心研究,他精心比对笔法、细心体会书画气韵,将那个时代各个书画家的特点逐一掌握。功夫不负有心人,常年的研究使长安先生对这些书画家的艺术特点了如指掌,虽然画作没有名款,但是,长安先生好像在于无声处听到了老艺术家们的心声。反复研究的结果,是他为每幅匿名画作都找到了各自主人。

为了验证自己的研究与判断,长安先生还千方百计联系这些大师们的后人,请他们检验自己的收藏是否为大师们的真迹。果不其然,有的后人们在画作面十分激动,说:“这是老先生生前的绝笔,太珍贵了!”有的人主动拿出大师生前常用的印章,为长安先生所藏画作补上无名章的缺憾……这些都为长安先生带来了巨大的鼓舞与慰藉,他觉得:自己30年的努力没有白费。

长安先生对书画研究的成果不断发表于报章,他不求什么回报,只是认为:我此生注定与这些书画大师们有缘,我宣扬他们,并不是宣扬个人,而是在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后来人留下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