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南亚书画助陶刻,“薄意”创先河

发布日期:2013-09-29

    “一壶在手清气生,深邃博大含其间,艺人底蕴藏心胸,巧使泥土胜玉金。”这是国家级助理工艺美术师龚南亚创作的诗词,而这仅仅是一小部分。

  龚南亚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热爱书画,更热衷于把书画用陶刻以及其独有“薄意工笔泥雕”等方式,在紫砂壶上呈现。

  “紫砂壶上的书画,每根线条都包含着思想与内涵,这才是艺术的真谛。”龚南亚笑着说,这才是集诗书画为一体紫砂壶的真正价值所在,也是其未来努力的方向。

  书画助陶刻

  龚南亚出身书香门第,其外公曾任台湾总统府办公室主任。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熏陶的他,最喜欢的就是书法。

  还在上小学二年级的龚南亚,过春节时,看到有一个老先生,拿了一根长锋羊毫写对联,那字写的真是漂亮,龚南亚激动地恨不得当场跪下来,拜他为师。

  “小时候对书法简直是痴迷,除了上学、吃饭、睡觉,就是练书法。”龚南亚说,看到别人的书法写得好,赞叹的同时,更是铆足了劲回家练习。

  也正是凭借着勤奋、执着的精神,龚南亚练得一手好字,尤其擅长小楷和行草。但是在七十年代,书画并不被人重视。

  “很多人多骂我是傻瓜,只知道写写画画。”龚南亚说,虽然想当书法家的愿望没能实现,但在丁山出生的他,借助紫砂,圆了书法梦。

  当时,龚南亚的父亲在厂里管紫砂泥料,母亲做紫砂壶。掌握了紫砂壶的泥性和制作技法后,龚南亚还是更愿意在紫砂壶上刻字、画画。

  “紫砂陶刻在明清已普遍出现,且都有文人书画家参与设计。像西泠八家之一的陈鸿寿,可谓是紫砂陶刻之宗师,他懂得书画家笔下的来龙去脉,也深谙以何种技法才能使这些作品在紫砂中传达出来。”

  龚南亚补充道,任淦庭曾说过,陶刻从业者最好先学会书画再涉及刻绘,是为正道。

  因此,对于有深厚书画功底的龚南亚来说,在陶刻上可谓如鱼得水。他的双刀深刻,刀法稳健,古意盎然,运笔多转折提按,又不失平整方正,且立体效果明显。

  “没有上千把壶的历练,绝对达不到这种功力。”龚南亚说:“现在很多人想跟我学陶刻,我都说,首先要把书法练好,甚至是要先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学好,绕开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是肤浅的。”

  “薄意”创先河

  尊重传统,但不拘泥于传统。在陶刻上取得一定成就的龚南亚,开始思考打造个人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一天,龚南亚拿着刚烧好的一遍的紫砂壶把玩,本来就喜欢画画的他,心血来潮,用紫砂泥在壶身上画了几只虾,经过二次烧制后,效果居然出奇的好。

  “经过一段时间的泡养后,发现这些用紫砂泥绘制的图案,也会像茶壶一样,越养越亮。”龚南亚兴奋地说,“在熟坯上用纯紫砂泥浆作画,我应该是第一个。”

  当一个第一还不够,爱琢磨的龚南亚还有一个独门绝技——薄意工笔泥雕。

  “这个想法在我脑海里酝酿了两三年,刚开始是受到了带皮玉雕的启发。在雕刻大师的手中,美玉被刻画出各种立体感超强的图案。”龚南亚说,玉雕大师是做减法,而我是做“加法”。

  这个“加法”可不是那么好做。所谓薄意工笔泥雕,简单从字面上抓关键点,就是把薄、工笔、紫砂泥和雕塑,结合起来的艺术形式。

  “类似画工笔画一般,用紫砂泥在生坯上一点点,堆积出薄薄的一层,你所要塑造的形象”,龚南亚介绍说,这需要有绘画的功底,更要有全局观。

  龚南亚指着“大鹏展翅”这件作品说,即使是他最熟悉的图案都花了一个多月才完成。“因为是在生坯上创作,必须要保持湿润,快干了就要放到陶缸中,让其自然恢复湿润,才能再做,所以耗时。”

  凭借着独特的创作技法,别致的艺术形式,龚南亚的作品深受藏家喜爱,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就收藏了一把“大鹏展翅”。

  对于龚南亚来说,世俗的名利并不是最主要的,他更追崇艺术的本真与回归。

  “以前我创作的题材多是老鹰、老虎等飞禽猛兽,但现在我更愿意创作花草、鱼虫。”龚南亚认真地说,不要小看它们,它们是世界的一部分。

  龚南亚小时候就喜欢斗蛐蛐,为了缅怀童年,他最近采用“薄意工笔泥雕”塑造了一个蛐蛐。活泼动感的形态,精致讲究的细节,虫趣立即跃然壶上,让人们在品茶时又多了份兴致。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如今的龚南亚心更静,并努力追寻艺术的本真,创作出更多引起人们心灵共鸣的艺术作品。

  如果说陶刻是凹进去,那么薄意工笔泥雕则是凸出来。刻老鹰是龚南亚的拿手好戏,刚尝试做薄意工笔泥雕,他就打算拿老鹰“开刀”。

  景德镇工艺美术大师焦健懿。用家传配制的陶瓷颜料在紫砂壶上进行点彩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