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到处气韵生——品读陈昔未的书画艺术

发布日期:2015-05-04

  “艺术流传,在精神不在形貌,貌可学而至,精神由领悟而生。”陈昔未一直将黄宾虹的这句精辟论述铭记于心,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孜孜不倦地探索。

  陈昔未早年就读于上海美专,1951年毕业于苏州美专,师从刘海粟、颜文樑等前辈大师,学习油画。毕业后,他分配到中央民族学院任教,后在文化部、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先后从事美术研究和美术教学。虽然大半生工作的重点是研究和教学,但陈昔未最钟情的还是美术创作。后来,他专注于中国画艺术实践,倾心绘事,并旁及书法、篆刻、诗词,坚持诗书画印齐头并进,坚持以中国艺术精神为根本并力求传统出新。

  中国画多以线造型。陈昔未的线条多变且具有韧性,这与他精通书法篆刻不无关系。他的中国画作品格调清雅秀润,又不露形迹地吸收西画之长,在明暗、光影、空间、色彩、虚实等关系的处理上颇有新意。他还擅长用浓墨重彩表达内心的感受和对大自然的感知,作品表现出积极向上的意境。“书画无常势,创作本身就是一种探索”,对于他来说,这也是人生的要义所在。

  陈昔未出生在南方,生活在北方。他曾游历中国大江南北,对山水画情有独钟。在他看来,山水变化多,动人心魄,多姿多彩,给人以可游、可居、可观之感。他的山水画作品收放自如、流畅洒脱,画面常常异趣横生,但又是一种有机的结合,毫无拼凑之感。南方山水的秀丽、北方山水的峻拔,在他的画中熔为一炉。苍润沉雄、大气磅礴的山水之境在他的笔下气象万千,有一种冲出物质形态、夺人心魄的巨大精神冲击力,具有坚不可摧的厚度和不可撼动的雄伟,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和非凡的气势。

  “画之真诀,全在用笔用意二者努力。古人一艺之成,必竭苦功,如修炼后得成仙佛,非徒赖生知,学力居大多数,未可视为游戏之事忽之也。”陈昔未数十年沉寂画案,仰视历代前贤,投身山水怀抱,苦练笔墨,不断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才有了现在的厚积薄发。他将书法、篆刻入画,笔简形具,纵横恣肆,却在多变中透出深邃,活泼中蕴含苍劲,乱中有序,妙造天然。他似乎很少做具体景点的刻画,而是将游弋于名山大川、乡野幽居的长期积累,经过胸中丘壑的孕育,熔铸所见之景、想象之境,而后兴之所至落笔为画。

  陈昔未是热爱生活的,因此他的画作还透露着现实生活的欢欣、自然的生气。他主张画家应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生动、活泼、富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来。他认为,艺术不能脱离现实生活,但又不能完全是现实生活的摹仿和照搬,要立足于构思,立意新颖,布局合理,不落俗套,最终达到情景交融、雅俗共赏的目的。

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艺术家,陈昔未一直坚持在秉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把自己融于火热的生活,力求作品和时代紧密结合,让自己的创作有血有肉,传递人民的心声。“屡变者体貌,不变者精神。精神所到,气韵以生。”他牢记老一辈艺术家的论断,在艺术创作中实践着最朴素也最伟大的理想:用手中的画笔,画出更多有意义、能够影响他人的作品,以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传承中国数千年的书画文明,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时代聚精神,为自身留清名。

  已至耄耋之年的陈昔未,这两年也在以艺事投身社会实践并系统回顾自己多年的艺术创作—去年他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行了书画展,最近又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了作品展,两场展览不仅是绘画书法艺术的呈现,更是他艺术人生的总结和绽放。此次书画展中,他还捐赠了书法作品,同时将中国画作品的义卖所得捐赠于贫困地区的学子,以支持公益、教育以及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真正落实“文艺服务人民,作品奉献时代”,以实际行动响应“精准扶贫”的号召。他说,在有生之年仍将继续努力,用更多、更好的作品回馈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