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入门当以楷书为先

发布日期:2015-04-14

在市群众艺术馆从事书法辅导工作已经十余年了,这么多年来,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被问到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才能写好毛笔字。对此,我认为,学习书法至关重要的就是选择什么书体入门。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是古人对学习和治事的一个态度。学习书法的取法,以正书既楷书、隶书、篆书入门是公认的,但是这三种书体由哪一种首先进入,书法界却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主张以楷书入门的,也有主张以篆书或隶书入门的,而且都能引经据典说出一大堆理由,多年来争论不休。而在我看来,书法入门当以楷书为先。

首先,我们从技术角度分析一下这三种书体的用笔技巧。篆书的主要笔画是一个直画和一个半圆的弧线,把这两个笔画练好了,粗细均匀、起收藏锋,再弄懂篆书的结构方法,转折接笔完备,就可以把篆书写好;隶书笔画是由一个直线、一个弧线和一个三角形的点组成的,这三个方面练好基本就可以了;而楷书的用笔最为丰富,有点、横、竖、撇、捺、折、提、钩八种笔画,每一种笔画又有若干变化,笔画的粗细、起笔收笔的角度变化多样,姿态丰富,这都对训练用笔有较大帮助。另外,在学习书法时,写字功力的变化也是一个衡量指标。功力是人对毛笔的控制力和对书写原理、结构原理的掌握以及书法修养的综合体现,而用笔功力的提升,通过学习合适的楷书碑帖,会最大程度的得到实现,这是因为篆书、隶书的笔画粗细较为均匀,起、收笔动作相对变化不大,在书写时手执笔的力量相对平均,不用过分控制提按动作即可达到要求,而且细节要求较少,因此,手的精度控制力较差。这些在元明清的大师们身上,即可得到明证,吴昌硕、邓石如、伊秉绶、杨沂孙、郑簠、吴大澄这些人都以篆书或隶书名世,但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用笔较为简单,行草书基本不入流;而在楷书上功力深厚的赵孟頫、董其昌、黄道周、倪元璐、王铎、傅山、徐渭、祝允明等,全是行草书大家,每个人的用笔都十分精彩,变化万千,惊世骇俗。其实,从后汉时期楷书发明以来,唐宋元明清历代书家,九成以上的楷书都十分精彩。尤其是唐楷,更是中国楷书的高峰期,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都是绝对的大家。其中颜真卿的《勤礼碑》个人认为是入门首选,《勤礼碑》可谓楷书中的经典作品,字形够大,结构端正,用笔精熟,炉火纯青;字体端庄伟岸,雍容雄秀,高古苍劲,气势迫人。而且此碑结构、笔画位置经营疏密得当,字的中宫笔画互相避让而留有空间,开通舒朗,外部笔画规整,力求稳重,字体结构上面紧密下部舒展,具有上紧下松、外紧内松的特点。尤其此碑的笔画,粗细对比强烈、夸张,具有视觉冲击力,在做为初学入门的规范字帖时,由于笔画对比的粗细夸张,练习时,手在控制毛笔时需要控制的力量变化明显,因此书写功力提升较快。在学过此碑后,即可选择褚遂良的大字《阴符经》深入学习。《阴符经》是否为褚遂良所书学术界争议尚存,但是这不影响它是名作,它的用笔萧敬恬谈极尽变化,竟无一笔直画,起笔有藏有露,藏则蓄势,露则抢锋,刚柔相济,妙现笔端。此书的结构竟大量使用行书结构原理,夸张疏密对比产生无尽美感。在对《阴符经》进行一定时间的临摹后,即可学习米芾的行书,这个系列的学习连贯无障碍。然后可以任意选择隶书、篆书、草书等自己喜欢的书体和书家进行临摹学习,便可事半功倍,这一点在我多年的书法辅导中已得到验证。学生学习两年后,学篆书或者隶书半年即可达到较好水平;而先学篆书或隶书,回头写楷书都不能表现得准确,学草书时,尤其困难,起笔收笔上表现欠丰富,结构易松散,聚散开合较难处理,转时缺乏提按,这在邓石如书法里可以得到证明。

在实用性和艺术性上,楷书也具有一定优势。自汉以降,每一个朝代学习篆书的基本都是专业从事书法研究的,在社会上占的比例较小,而且篆书的可识性较低,故普及较为困难;隶书从汉代以后,也逐渐变成了纯粹的书法用体;而楷书却以其结构端正,书写便利,可识读性强,更易为大众接受,成为历朝历代普及的大众化书体。也因此在广泛的群众艺术基础上才产生了无数的知名和不知名的书家。清朝提倡馆阁体,每一个人在仕途之初,都必须写好楷书,大众熟知的郑板桥,字体极具个性,书风怪异,有“乱石铺街”之誉,可谁能想到他年轻时写的楷书如印刷的铅字一般工整呢。还有在敦煌藏经洞以及国内各处发现的历代佛经中,都以楷书做为主要书体,其中大多数是无名书家书写的,这些作者如果在今天,几乎都可以拿到中国书协的会员证,其中一部分人的水平甚至是现在以楷书名世的书法大家都无法比肩的。

当然,各种书体之间没有审美价值的高低之分,不管是哪种书体,只要写到了极致,都有着至高无上的审美价值,不能厚此薄彼。这里探讨的只是书法入门的问题。你可以不喜欢楷书,却不能不了解楷书的结构和用笔原理,因为这不仅是学习书法的基础,也是欣赏书法艺术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