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 写意山水画

发布日期:2015-03-27

山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在魏、晋、六朝逐渐发展,但多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至隋、唐,已有不少独立的山水画制,五代、北宋趋于成熟,画家云起,从此成为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在画风上,唐代绘画重适用,尚华巧;宋代绘画重形似、重物理,精密不苟;元代绘画重笔墨、重意趣,抒写自如;明清绘画则重性情、重趣味,自由挥洒。山水画有写意和工笔之分。写意山水画,是通过简练灵动的笔墨,缘物寄性,写出山水的形神,表达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意境。

欣赏写意山水画,一般从四个方面入手。

看构图

构图,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也称其为“章法”、“布局”或“经营位置”、“置陈布势”,即把形象在画面上组织起来,加以合理安排和艺术的条理化。明代李日华说:“大都画法以布置意象为第一。”唐代张彦远也说:“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可见,构图的好坏往往决定一幅画的优劣成败。什么样的构图才算是好的构图呢?笔者认为一要整体。画面不散、不乱、不花,或饱满、顶天立地,或简约、空灵完整。如黄宾虹、黄秋园的画往往采用的是满构图法,密密匝匝、黑黑黝黝,浑厚华滋。而宋代的马远,画面上常出现山之一角或水之一涯,而获“马一角”的雅称。夏珪的山水构图也多作“一角”、“半边”之景,故时人称之为“夏半边”。两者均大胆剪裁,计白当黑,使主题更为突出,更富诗情画意,可谓“无画处,皆成妙境”。二要鲜活。画面形象的取舍、大小、长短、虚实、呼应、黑白、疏密、松紧、纵横、开合、聚散、藏露等都要出奇制胜、出人意料,气势勃发、气韵生动。三要新颖。长期以来,写意山水画也有许多成熟的构图样式,如水平线、垂直线、对角线、三七律由陆俨少总结出“之”、“甲”、“由”、“则”、“须”五字形构图法等,为画者提供了便捷的学习之道。但在现实生活中,随着人们欣赏习惯的多元化和欣赏能力的提高,画家也必须重新考虑画幅的形制和表现意象及审美需求,与时俱进,创新创特,不落俗套。

鉴笔墨

笔墨是中国画技法的总称。技法上,“笔”指钩、勒、皴、点等笔法,“墨”指烘、染、破、积等墨法。北宋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云:“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清代唐岱则说:“墨色之中分为六彩。何为六彩?黑白干湿浓淡是也。六者缺一,山之气韵不全矣。”黄宾虹对笔墨又有新的提升与拓展,总结出了“五笔”,即平、留、圆、重、变,“七墨”,即浓墨、淡墨、破墨、积墨、泼墨、焦墨、宿墨。在长期的生活和观察实践中,前人又根据不同的山形地貌、树石草木、烟霞泉瀑、江河湖渚等总结了许多形象生动的表现技法。如山石的画法,也称其为皴法。《芥子园画谱》总结为十四类,实际上远不止此数。如今,画家们常用的皴法有长短披麻皴、大小斧劈皴、折带皴、解索皴、雨点皴、卷云皴、牛毛皴、荷叶皴、乱云皴、泥里拔钉皴、拖泥带水皴、马牙皴、芝麻皴、矾头皴、乱柴皴、云头皴、豆瓣皴、米点皴、括铁皴、骷髅皴等,傅抱石、黄秋园又分别创抱石皴、秋园皴。在现实中,由于山川地貌,植被等变化,加之表现内容的不断丰富,表现技法也必然要有新的手法、新的创造。在赏画时,主要看表现物象中的笔性墨趣。好的用笔具有不滑不滞、不软不弱、不板不刻、不郁不结,抑扬顿挫、轻重有度、疾徐稳健、松动活脱、丰富多姿的书写性以及雄浑、苍劲、古朴、典雅的金石味。好的墨法浓而不闷、淡而不薄,元气淋漓、温润鲜活。故清代画家方熏说“用墨,浓不可痴钝,淡不可模糊,湿不可溷浊,燥不可涩滞,要使精神虚实俱到”。

察款印

中国画中的题款一般认为自宋代苏东坡开始,迄今已有千年历史。画中用印则兴于元代的文人画。写在画前的为“题”,写在画后的为“跋”。只署名而不写其他的称之为穷款。著名画家潘天寿曾评价:历代画家的题款,要算石涛、石谿、八大以及吴昌硕、齐白石为最好。诗书画印融于一画之中,是中国画的一个显著特点和重要标志,也是为中国画整体构成浓厚的民族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好的题款用印将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彩、锦上添花,也有利于衬托出画面的诗情,增加画面内容的深度,有利于画家思想感情的表达,给欣赏者带来更多的艺术享受。画中题款,最主要的是要与画面的构图以及面貌相互协调,所题之款位置得当、字体上乘、内容精准、文采俱佳。平常画家在题款上,有仅题画名及姓名年号的,有题自作诗的,也有题他人诗的。诗画相照,妙趣横生。而用印,在画中更起着点睛、补救、呼应、相承的作用。故赏印时既要看所选之印刻工是否上乘,也应看印之大小虚实,朱白印文的选择与作品风格面貌是否吻合,用印位置是否得当等。

品意境

画家李可染曾说,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即借景抒怀,经过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的美的境界。画家禀赋、学养、才情、阅历、品位、气质、情感的不同,所创造的意境也不同,或沉雄、或磅礴、或秀美、或萧疏等。欣赏者的素养高低也直接影响对作品的鉴赏。如元代倪瓒隐居不仕,厌恶现实,晚年因躲避农民起义的风暴,变卖田产,携家人往来于太湖、泖湖一带,所作之画多为幽淡荒疎冷落之境。我们从倪瓒的《渔庄秋霁图》中可以明显看到,该画虽表现的是太湖一带的自然风光,但更多的是寄托着画家孤寂情绪。从他画中的题诗“江城风雨歇,笔研晚生凉。囊楮未埋没,悲歌何慨慷。秋山翠冉冉,湖水玉汪汪。珍重张高士,闲披对石床”,就更能体会他此时的抑郁悲凉心境。1959年傅抱石和关山月合作的巨幅画作《江山如此多娇》(见上图),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皑皑白雪、千里冰封的北国风光与绿树青山、生机盎然的江南春意集于一画,万里长城、九曲黄河共处一室,充分展现了祖国大好河山的雄浑壮美、辽阔无疆,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胸怀,令人观后心潮澎湃。

詹 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