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家不应眼高手低

发布日期:2014-12-30

在中国书坛画苑,高水平的评论家大都是优秀的书画家,很少有“光说不练”的“嘴把式”。以古人为例,顾恺之毋庸赘述;“六法”的创立者谢赫,也是一位非常出色的画家,史料记载他:“工人物,尤擅肖像,敏察默记,不失真相……”可见书画领域不同于其他,要想建树权威性理论或精准确切地评论他人,自己必须首先是技艺高超的行家里手。不过,评论家队伍里也不乏纯粹的理论家,如张彦远、郭若虚等人。他们是画得不好,还是根本就不画?我想他们不可能不“染指”翰墨,但是有自知之明,不愿显摆和招摇,所以干脆“不露怯”、“不献丑”。在这方面,苏轼就不如张彦远和郭若虚。东坡先生的书法、诗文及学问都没得说,但于画画确实眼高手低,不过是兴致上来,凑凑热闹、玩玩票罢了,根本没有过硬的真工夫。由于有其他领域的成就和名气作资本,再加上“粉丝”的吹捧,便得意忘形起来,标榜自己那些游戏笔墨是“士夫画”(文人画),并哇啦哇啦乱发议论,胡诌一些片面、极端的外行话,比如“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之类,徒为后世留下纷争祸根。

遗憾的是,当代某些学有所成、名声显赫的书画评论家,仍在不断地重复着苏东坡式的错误。他们本不会画画,但又不甘寂莫,便用“逸笔草草”作为虚荣浮躁、偷懒耍滑、不重视基本功、不苦练技法技巧的遮羞布。他们忽悠鼓吹的恶劣影响和后果有目共睹——所谓“文人画”已经彻底变味,成了一个超大号垃圾筐,什么低劣蹩脚、乌七八糟的东西都能往里装……

比如,笔者素来敬重的著名书画评论家梅某某,他勤奋治学,著作等身,评论文章资料翔实、说理透彻、笔锋犀利、文采斐然。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从来不怕得罪人,不管评论对象是谁,一律指名道姓,直言不讳,瑕瑜兼顾,令人心服口服。

梅先生为文之余书画兴趣亦颇浓烈,但是估计没有像顾恺之、谢赫那样踏踏实实、规规矩矩地下过工夫。恕我直言,梅先生那些随意胡涂乱抹的所谓“逸笔草草”的“文人画”,实在令人惨不忍睹、不敢恭维!因为它们既没技术含量,又无审美价值,充其量也就是普通书画爱好者的习作而已。当然“眼高手低”并不妨碍自我感觉良好和糊弄外行,他到处办展览、出画集、组织研讨会、聆听赞誉表扬、卖画鬻字,财源滚滚,不亦乐乎。

另外,梅先生明明已加入书协美协等组织,并兼任多种职务,表明自己置身社会体制之内、位居时代潮流之中,热衷功利,压根未能“出世”、“免俗”,但却偏偏爱摆出一幅“超凡脱俗”的“高雅”架势,常在画作上赫然题写“此画俗眼不懂”、“不求俗赏”、“无意媚世”……仿佛穿上了“皇帝新衣”,骄傲狂妄、虚伪造作之态溢于笔墨。

毋庸置疑,当今美术评论界,如梅先生一般胡涂乱抹着“俗眼不懂”的“艺术品”的大评论家并不在少数。“献丑”本是书画家自谦之辞,但对于梅先生这样眼高手低的评论家们而言,无疑是最客观、真实和形象的写照。说实话,自从我拜赏了他们的所谓“文人画”大作之后,便对他们的艺术造诣产生了怀疑,那些锦绣文章在我心目中也大大打了折扣。

众所周知,在书画界,评论家的身份相当于“向导”和“裁判”,主要职责就是抨击假恶丑、弘扬真善美,如果自己奉献给观众的竟然是丑陋的东西,结果不只损害个人形象,也势必影响到整个中国书画事业的声誉和前途。

因此,笔者认为,一个合格的评论家必须戒骄戒躁、脚踏实地,最好是“眼高手高”——理论实践都过硬、都上乘。如果实在眼高手低,那就以张彦远、郭若虚两先生为榜样,不张扬、不显摆,专心致志地作学问、搞理论好了,千万不要只图自己痛快而去“露怯”、“献丑”乃至“现眼”,让后人嗤笑、耻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