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创作中未知的可能

发布日期:2014-12-01

    传统艺术语言如何转换、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如何嫁接,艺术如何发挥社会功能,一直是我在个人创作过程中所关注的问题。

  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个事件,一种现象,不同的观者会从各自的角度得出自己的认识,并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而我的创作动机正是源于自身不同阶段不同经历所带来不同体验,并通过艺术作品这一物化形式,来呈现自己对事,对物的感受和领悟,以及对自身价值和真相的寻问。

  “实验艺术”最吸引我的是未知性和学术性。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未知性会带来更多创作的可能性,创作需要多角度思维的刺激才能变得更加活跃。同时,实验艺术对“学术性”的强调,让我对艺术价值有了重新判断.由于立场,语境的不同,实验艺术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它很难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在中央美院,它作为一个学院的名称,是在美院传统专业之外新开设的一个艺术教育方向。与其他专业的区别是,实验艺术强调艺术创作工作方法和思考方式的不同,以有价值的主题思想作为表达的前提,寻求恰如其分的艺术法式或形式语言,最终完成艺术作品推向社会与公众的物质化呈现。实验艺术则是先有创作的理念,然后根据这一理念的表达需求,选取合适的艺术形式和材料,可能是架上绘画、雕塑、装置、影像等任何一种载体,探索的角度和表达的方式更加多元化。毕竟技术应服务于观念,经常是观念的改变推动了技术的进步,各行各业都是如此,在我们的技术达到一定水平后,应该思考技术能发挥怎样的作用,不能为了炫耀技术而技术,毕竟艺术家不是“工匠”,而是精神思想的传播者。很多作品不能打动观众不是技术的问题,而是关注问题的角度太一般或者是思考问题的深度不够,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肤浅的艺术问题或社会现象上。

  我们在判断一位艺术家作品的连续性时,可能依据两条表面化的脉络:第一从使用的艺术材料技法上判断,例如艺术家一直创作某种“写实风格”油画或一直创作某种“抽象风格”雕塑;第二从表达图式上判断,例如在作品中持续出现光头,笑脸,熊猫等形象,慢慢地这些图式就和耐克的标志一样就成了可辨别的符号。当然这两种都是形成脉络的方式,但我认为这两种判断都是显性的连续性。我的作品是一种隐性连续性,它是我对自己对艺术对社会生活的持续思考。艺术家的表达与个人体验是分不开的,但不是仅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而是自己所认知的情感体验。在我看来,创作过程是思考的重新开始,一种创作行为首先要对自己有效,之后才能对他人有效。同时,艺术创作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艺术家个人的情感渲泄,否则难以让观众产生艺术的精神共鸣。个体的成长离不开整个社会,同时艺术家艺术语言的形成与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息息相关,艺术不是孤立的产物,它是艺术家与社会生活碰撞产生的精神火花。

      (文章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