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书画之欣赏说开去

发布日期:2014-08-25

钟国康(书法家、篆刻家)

作品要表达什么思想性的问题——要表达什么,要交代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最终与作品“品相”有关,“作品说话”至高无上,这才是做学问之人要走的路。

前段时间在从化见了一位老板,他可能被人忽悠了,拿着一画册递给我说:“他的画在北京拍了一千多万,现定居广州番禺,来看看你的眼力?”

我接手一看,是什么“十大实力派”之类的画册,册子有画报一样大,没有正规书号,是自己掏钱印刷的册子。我说:“我孤陋寡闻的,这人,我真没听说过,也不认识。人物画得还像被画的那个人,笔墨功夫平平。如果他不落款题字,也算个学画的人,但一落款题了字,就成了一个不入流的画家了。”

这时老板面色有变,且不让人地接着说:“人家在番禺有展览馆,画又能变钱,样儿长得特帅,要容得人才是啊。”

噫,欣赏字画招牌,只与字画招牌好与不好有关,怎么讲起了“要容得人才是”,这怎么与人格扯上了呢?我想,老板你是不是和他交情不错;要不就是兄弟亲戚之属;要不你也是相当水平之爱好者,我批评了别人就等同批评了你一样。可我们一再聊下去,我发现还真与亲密无关,与同好无关……可是又为什么会这样呢?我百思不得其解,只好归因于这个人:他为了表现一下自己,无目的,只图个时髦惊人语罢了。

这种无目的,只图个时髦惊人语的人,损失最大!

人家一说“白日”,话还未说完时,他就接着下句“依山尽”了,他哪知道“白日中天”才是一个人、一个企业发展所需的无限空间呢?他哪知道“白日依山尽”已是落山的太阳,落山的太阳正好暗合个人与企业走到尽头了呢?

人家一书写涨墨作品时,他就说近有林散之,远一点就有黄宾虹,再远一点就有王铎。把历史上的涨墨混为一体,不分浓淡干枯、刀笔互通等本质之意义,他哪知道各有妙用、各有新法呢?只知表象之淡墨者身死,不知各有妙用新法者心死。庄子曰:“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以次为人群分类,心死者应该严厉处置,并逐出我之类群;而心常有发现者,则可交深交,这才是治学之活灵活现之法宝也。

如果再要往下说……

人家,人家的话就停住了……为什么?因为你都懂了呗!你说这损失大不大?

你两手一张开,就是你两手臂之宽。当你牵了一个高人之手,你的手就等于牵了那个高人圈子里所有人的手。你一人之手,外加了一个高人圈子里所有人之手,这是什么手,这不就是通天之手了吗?

想打乒乓球找邓亚萍去,保你水平大进。你想脱颖而出,找你眼下厉害的资源人脉去,你一言,他一语,总结后就是你需要的比较接地气的真理了。

你周边的人群决定了你的回答水平,教授级别的人群决定教授级的水平。“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嘛。你今天听了我一人的评价,只当“类聚”之一罢了。

欣赏一个人的作品,与其名片衔头无关,与长相无关,与创作过程无关。作品要表达什么思想性的问题——要表达什么,要交代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最终与作品“品相”有关,“作品说话”嘛。“作品说话”至高无上,这才是做学问之人要走的路……

“作品说话”,以中国画为例,有如下三说。一者:笔墨线面构成之美也。二者:书法用印扎实见功夫也。三者:表达什么思想、哲学以及以毒攻毒之“毒药”得体也。

合,以上三项为百分制的话,又可如下评分。其一:笔墨线面构成,单项及格了,整体未及格。其二:书法用印,单项及格了,整体未及格。其三:表达什么思想、哲学以及以毒攻毒之“毒药”得体,单项到位了,整体及格,可打六十分也。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徐渭公题《墨葡萄图》,因此寥寥数笔,呵呵,作者永存艺术中。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文豪欧阳修,未见一笔一墨,却永存艺术画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