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双修 是中国书画家该有的状态

发布日期:2014-07-24

【人物】

张建京,1968年生,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国书法家协会“双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山水画艺委会委员、河南省书画院学术委员、洛阳市文联委员、洛阳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洛阳市书法家协会理事、洛阳美术馆专职画家、金谷印社副社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硕士、洛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兼职教授。

在洛阳,很多人知道张建京大都是因为他的画。少为人知的是,他其实同时拥有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国书法家协会双重会员身份,是个不多见的“双料艺术家”。

他师古人、崇尚古代艺术家的生活方式、艺术作品和艺术风格,认为中国传统书画艺术本就同源,在当代也应是相辅相成;他和很多生活在三四线城市的同行一样,坚守着艺术规律,有着接地气的生存方式,也面临着城市给予的“尴尬”。

东方今报首席记者 张姗姗/文 记者 李书宝/图

对传统文化应该很好地传承

姗姗:中国书法和绘画艺术有着悠久的发展和传承历史,历史上也出现了众多优秀的艺术家和艺术流派,您觉得当今时代的书画传承和发展处于怎样的状况?

张建京:其实在上个世纪70年代,我们对于很多传统艺术的传承就已经断掉了。“中国画”被列为“四旧”,所以当我开始学习绘画的时候就已经是以西画为主。即使在改革开放初期,那种对西方文化的崇尚,主张全盘西化,依旧很影响我们这一代学习传统艺术。我们可以对西方大油画家如数家珍,对西方美术史了如指掌,但是对于中国的画家却搞不清楚,甚至到1999年,我在中央美院进修期间,班上同学还有人在问“八大山人”是哪八个人。

姗姗:这样的断代到什么时候才重新被续上?

张建京: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找到感觉,这个时代是中国文化的回归,才开始回头去看老祖宗流传下来的这些文化精华,从艺术教育上才延续了解放初期的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学模式,学习临摹、写生、创作,进入现代美术教育。但是直到现在,我们的美术高考依然还是这种模式在考试,

姗姗:人们常说历史就是历史,即使历史上某一个王朝很强盛,也没有再恢复重现的可能。书画艺术是否如此?

张建京:传统的文化不可能完全恢复,但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有好的传承。现在学个古琴、古筝都变成潮流了,不管是形式主义还是真的在寻根,起码在向传统靠拢,也许只是表面上的,但是如果连表面都没有,还怎么传承呢?值得思考的是为何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现在反倒变成了一种潮流。

姗姗:很多艺术家其实是闭口不谈政治、不讨论社会的,您似乎并不太回避这些话题,就比如说你刚刚提到的美术教育和考试。

张建京:我们只谈艺术教育,跟其他教育也没有关系。传统的画家产生,都是师傅带徒弟,私塾式教学,中央美院在之前一届只招十几个孩子,一个专业也就四五个人,整个就是精英教育。而现在的趋势是,作为家长可能更愿意培养孩子学习实用美术,掌握的是一项技能,愿意学习纯艺术的孩子越来越少了。

真正的艺术家也应该接地气

姗姗:怎样算是纯粹的艺术家?

张建京: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是接地气的,成为纯粹的艺术家是个艰难的过程,想在这条路上走向成功,从众多同行中脱颖而出并不容易。

姗姗:您有没有比较崇拜的艺术家?

张建京:学生时代每个阶段都有崇拜的人,齐白石呀、吴昌硕呀,都是曾经特别崇拜的老师,现在崇拜古人,崇拜古人的生活方式和艺术风格、艺术水平。艺术家的艺术修为达到一定状态的时候会越来越平和,真正大的艺术家一定是德高

重的、随着年龄和学识的增长越没有架子的,都是亲民的、接地气的。

姗姗:您追求怎样的状态?

张建京:对于艺术来说,一定要有自己的坚持,现在任何东西都在迎合,就像画牡丹画,画成墨牡丹别人就不喜欢,必须画成红的。但是真正的艺术是不能迎合的!艺术家应该遵循艺术的规律,创作不能被市场影响。

姗姗:对艺术本身坚持“纯粹”,在生活上接地气?

张建京:对啊,要接地气。尤其对于生活在基层的艺术家们来说,你不是高高在上的大美术家、大书法家,你要把自己的作品做好,还要把自己所生存的环境做好,还要经常告诉大家什么叫真正的艺术、真正的艺术品。所以对于生活在三四线城市的我们来说,在坚持自己创作的同时也要推广自己,还不能让自己的作品和一些差的东西融合在一起。

城市和市场给艺术家的尴尬

姗姗:什么是“差的东西”?

张建京:我在(洛阳市)美术家协会做秘书长这么多年,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别人的作品可以得奖,自己的却入选不了。我会告诉他,如果你要参加比较专业的美术展览或比赛,尽可能不要画牡丹,因为到省里大家觉得洛阳画家很多人都在画牡丹。

姗姗:那您的建议是什么?

张建京:创作的题材要宽泛一些,也要注重自身的学习。

姗姗:您也是走这样的路吗?

张建京:我参加工作是在1990年,1999年时去了中央美院进修,又过了十年,我去考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艺术硕士。

我认为学习艺术就应该是这样子,应该不断接受新的东西,不断学习。社会发展得很快,如果你的绘画状态还停留在原有的层面里,肯定是不行的。艺术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是在最上层的,所以一定要把学习做在前面。

姗姗:所以洛阳画家要突破牡丹画的限制?

张建京:就像王绣老师,她是哈师大美术专业的科班出身,油画、水粉、水彩都很好,来到洛阳后在文物工作队,大家现在看到的很多比如古墓博物馆的壁画都是王绣老师复制临摹的。但现在呢,人们提到王绣老师必提牡丹画,谁还知道这些?是这座城市把她的绘画创作限制到牡丹画这一个领域里了。

这就是城市给我们的尴尬,否则我们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画我们喜欢的作品,不用去参加任何形式的走穴,像江浙地区的画家那样。在当地,市场从最初期的状态就开始跟踪画家,推广画家的作品,这样的市场对画家的引导和影响是良性的,但是洛阳似乎还没有这样的市场。

给年轻艺术家更好的生存环境

姗姗:之前参加过几次您组织的活动,比如对话知名艺人作家、艺术品鉴酒会,这些艺术活动和形式对于洛阳来说似乎比较新颖。

张建京:其实不新鲜,在北京、上海、南京这样的活动太多了,但是对洛阳来说却显得很新鲜。我们试图通过这样一些活动,从身边点点滴滴的事情做起来,一点点改进艺术家生存的环境。这一点不可能指靠任何人,我们就只能通过这样的活动和形式,点点滴滴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

姗姗:想打开洛阳相对封闭的艺术环境?

张建京:对,我们也是想从自身做起,建立一个良好的生存平台,这个圈毕竟受众小。很多人不是很了解绘画,不懂得欣赏绘画作品,所以我们就用比较小众的方式,然后慢慢地推广,这个也可以说是带着一点社会责任感吧。

这一点,洛阳的画家在做,一些有识之士也在做,就像《墨言洛阳》,就是用书画作品的形式来展示洛阳厚重的文化和历史。只要有人在做这些推广,相信洛阳的环境就会变得越来越好。

姗姗:从大的环境来说,您觉得艺术家身上承担着怎样的社会责任?

张建京:说到社会责任,确实压力太大,我们都是生存在这个社会上的个体人,就是在写字画画,首先写字画画让自己很愉悦,其次是周围的朋友看到我们的作品后也很愉悦,我觉得这就可以了!至于作品的水平如何,那是大家来评价的。

我自己作为(洛阳市)美协秘书长,也就是从小我做起,号召大家多做一些公益的事情,希望自己能给大家带个好头,也呼吁大家给洛阳这个城市里那些真正怀有艺术梦想的年轻人提供个好的生存环境。让我们多关注那些真正从事艺术的、真正有艺术梦想的人吧!

艺术家不能只靠一条腿走路

姗姗:您有着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和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的双重身份,像您这种状况,在洛阳极少吧?

张建京:应该是很少吧,这好像被你们当成一个新闻点了,但是我始终认为,从事中国书画的人就应该是这样的状态。

姗姗:您觉得书画不应该分家?

张建京:对呀,当然不能分家。

姗姗:在洛阳大家认识您,更多还是因为您的画。

张建京:那是在近阶段,我在中央美院进修之前,大家还认为我是个书法家,但是回来之后就画得很多,书法写得很少,书协的活动也就不怎么参加了。

姗姗:自己有意识偏重于画画?

张建京:对,我的认识始终是书画一体,不能单独分开,自古以来所有成名的大艺术家都是诗书画印齐全,只靠一条腿走路肯定不行。

我始终认为书法是绘画的基础,我自己也是这样过来的,书画同源、相辅相成才是正常的发展状态。画过画的人对字的空间结构会有新的认识,反过来也一样,练完书法画国画更有感觉,书法讲究用笔,讲究以线造型,这是书画同源的基础。

姗姗:是因为您自己有这样双重会员的身份,所以想在洛阳提倡这样的书画学习风尚?

张建京:是的,但是这个肯定是从年轻的人做起,从孩子做起。我希望能够把这样的理念传递给现在的书法老师,我们现在不是要培养所有的孩子成为书法家,而是要告诉他们怎样用笔,怎样在宣纸上呈现文字,最起码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知道中国文字的内涵是什么。这才是中国文化的传承。

对中国书画的重视是在文革这种特殊时期之后才重新发展起来,现在很多书画家都已经有了这样的意识,虽然改变会有一个过程,但大势所趋,逃避是没有用的。以后书画双修的人会越来越多,诗书画印全面发展,不会再是书而优则画、画而优则书,到时候双会员就会变成很普遍的现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