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书画善会

发布日期:2014-07-23

  画坛话旧


  黄可


  欣闻前不久上海成立“上海书画善会”,包括中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和西洋画家共30余人,宗旨是倡导风雅文化,推动书画篆刻创作,并将书画篆刻作品捐献出来以义卖、拍卖所得款项资助社会慈善事业。这是传承上海书画篆刻界热心于社会慈善义举的优良传统。其实,早在104年前的清代宣统元年(1909年),上海就创建了旨在社会慈善事业的“豫园书画善会”,而且画善会拥有会员近二百人,前后活动时间近四十年,成为上海美术史上的一个亮点。笔者在此约略介绍一下该“豫园书画善会”成立前后的一些状况,从中亦可使今人获得一些启示。


  豫园书画善会创建于1909年3月3日,发起人为姚鸿“伯鸿”、汪琨(仲山)、黄俊(克明)。该会因设址于老城内邑庙豫园九曲桥荷花池南侧的得月楼笺扇店楼上,又因该会定在每年花朝日(农历二月十五日)举行书画展览会,出售“福引券”对号开彩赠送书画,所得款项用于赈灾等社会慈善,故称“豫园书画善会”,又称“邑庙书画善会”,亦称“上海书画善会”。先后加入该会的书画篆刻家有钱慧安、高邕(邕之)、王震、杨逸(东山)、黄克明、杨佩父、黄宾虹、蔡守、马瑞熙、吴昌硕、黄旭初、蒲作英、顾翔生、沈心海、冯梦华、潘雅西、潘叔和、金巩伯、杨古醖、杨了公、郁屏翰、马企周、朱紫翔、何诗孙、程瑶笙、张善孖、沙辅卿、徐讷甫、洪庶安、汪仲山等近二百人。前后活动时间近四十年。1937年起抗日战争时期,因上海被日本侵略军占领,一度停顿活动。抗日战争胜利后,又恢复活动了一个时期。历届会长是:钱慧安、高邕、杨葆光(古醖)、马瑞熙、沈心海(兆涵)、王震(一亭)、汪仲山。抗日战争胜利后恢复活动期间,在汪仲山提议下,先后主持人有:汪仲山、徐晓村、李建然、张碧寒、徐寒光。该会第二任会长高邕是《海上墨林》一书的审定者,并出资于1920年1月出版发刊。《海上墨林》收录宋代至辛亥革命前后上海籍和活动在上海的书画篆刻家共741人的小传,记叙该时段上海书画篆刻界“海上画派”形成的发展轨迹和概貌,是该时段上海美术史著录的一部重要典籍。该书的编撰者杨逸,亦是豫园书画善会的骨干成员。《海上墨林》后来又经杨逸进一步搜集史料作了两次增补,凡民国十七年(1928年)以前去世的上海书画篆刻家小传均有收录,增补64人,与原收录的741人相加共805人。该书由豫园书画善会第三次重印时改名为《增补海上墨林》。


  豫园书画善会的活动,当时上海的《申报》、《时报》等报刊均有报道,或在报纸登载举办慈善书画展览的启事。例如1910年3月14日《时报》刊载豫园书画善会启事:“本会善券早蒙乐善堂诸君购买,刻下将次售罄,兹定于二月初十日假西门外斜桥西园揭晓,是园中不取游资,此次所设广善券中有高邕之先生愿助篆书对数副(幅),钱吉生、杨伯润、黄山寿、杨古醖、蒲作英、王一亭、倪墨耕诸先生愿助合作尽数十件。此外名作颇多,不能备登,尚祈购票诸君子,届时早临,先得为快。”又如1922年12月24日《申报》报道:“豫园书画善会举行书画创作交流会,王一亭、杨东山、刘湘等到会创作,作品交存会中义卖,并由会员介绍发售书画券,每券二元,售尽后当众开彩,得彩者赠以书画,所得券资,悉充善费。每月举行一次。”总之,豫园书画善会的善举活动是频繁的。


  豫园书画善会给予我们今人的启示是:书画篆刻的善举活动与著书立说的学术研究相结合,并拨出专款用于出版学术研究成果,才能使书画善会提到更高层次,亦使书画善会在美术史上建立更有意义的地位。同时,书画善会应体现友好、团结、合作精神,凡有诚意善举的书画篆刻家,均应欢迎加入。


  (作者系美术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