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名家沈学仁艺术人生访谈录

发布日期:2014-07-10

 一般而言,人们都会认为从事书画业的艺术家们过的都是一种悠然自得,如闲云野鹤般的生活。诚然,要创作出好作品,确是需要剔除杂念,做到心与境的高度融合。然而,纵观我国书画历史,不乏诸多日理万机,却佳作频出之古贤先辈。若想在“动”与“静”中游刃,需要有博厚的底蕴,渊广的学养和深沉的修为。

沈学仁

  在当今书画界,把这三项优势都集于一身的,就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家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民族文艺家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行业发展研究中心特高级研究员,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特聘画师——沈学仁先生。

  沈学仁先生是个名副其实的大忙人,在他的工作室,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媒体拜访和前来交流的学生。在记者与沈学仁先生时间不长的采访通话中,就有两次被邀约采访时间的媒体记者们打断。即使忙碌,沈先生依旧井然有序地安排着一切,彬彬有礼地回应着众人。一如书画界人对他的称谓——学者型艺术家。

  苏轼曾云:“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沈学仁先生虽谈不上“粗缯大布”,但绝对称得起“腹有诗书”。他敛于内而表于外的学者风度,是在当年物质和精神文化都匮乏的成长环境里,对文化,艺术不荒于思学,不辍于求索的人生追求中淬炼而出的心性和精神气韵。遥想当初与绘画的结缘,沈学仁先生饶有兴味地告诉记者,要从一幅幅古老的烟盒画片说起。

  融于传统 合于创新

  1941年,沈学仁先生出生于山东潍坊。他从七岁开始,便受教于书画课业。可惜在当时,关于书画学习的资料少之又少,只能就地取材,因陋就简。他自童年起,就被香烟盒里绘有《红楼梦》《西游记》等题材的插画片产生浓厚兴趣,并以此为范本进行临摹,每每绘到酣处,亦是乐此不疲,从那时起,沈学仁先生习画便不乏废寝忘食,挑灯夜战之时。

  沈先生兴奋地说:“我特别喜欢画画,我觉得,兴趣的作用是最大的。那时上学,课间的时候我们也会出去写生。除了正常的课业以外,我把时间都用在画画上了。这一画,就是一辈子。”

  在任何领域,要想做到出类拔萃,天赋与勤奋,二者缺一不可。尤其是在艺术领域,勤甚至未必能补拙。对于沈学仁先生而言,从兴趣被激发的那一刻开始,就让他的天赋秉性得到无限释放,加之勤奋研习,得到了特批出省函件,成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一名本科生。

  沈先生说:“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习的这段经历对我的一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关键就是能有一个系统地学习,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很好的基础。当时我们主要学西方素描,色彩等等,但关于中国画的课程不是很多,也不系统。要想学好中国画,功夫只能用在课外自学。”

《春满人间》 尺寸:68×68cm 2006年创作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在学习绘画的道路上,由于青年沈学仁品学兼优,才华出众,得到廖静文先生赏识,并将他推荐给吴作人先生为徒。在吴作人先生、刘海粟先生、李苦禅先生的耳濡目染下,并得到他们的亲自教诲,沈学仁学业精进。

  得众多名家点拨,无疑让沈先生的艺术理念得到很大的提升,但更重要的是,自学国画的那些经历让他极尽疏放纵逸的游目骋怀,在经过系统学习而累积下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觉”意识的引领,在一种相对自由的精神体悟中发现国画之美,省悟于华夏儿女对根源文化血浓于水的挚爱情结。他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还是先要把自己的文化艺术学扎实。

  五年大学系统的学习,让沈学仁先生也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学法思维,在他意识到要以国画为本进行学习和创作的时候,他本能地选择了以历史入手,而非如一般人从技法上来研究中国书画,从源头就弄清楚问题的根本所在,也从心理上完成文化底蕴的积累。他大量翻阅中国书画的理论古籍,从夏商周时期宫廷绘画的出现;到唐玄宗即位之初翰林院的设置,官方画院产生;再到苏轼第一个比较全面地阐明了“文人画”理论等。以及画院及各画派的兴衰,在不同时期文人墨客笔下风韵所表现出来的时代风貌,各人的笔法特点等,都成为他无所不研的课题。徜徉于书画历史的浩瀚中,沈学仁先生也逐渐体悟到在师法古人后,也要将所学之精髓结合自身,化为己有,并且要让所学之得在与时俱进中亦有所创。

  沈学仁先生在不断的实践和研究中,形成一种取道中庸的创作理念,他主张“融合”与“谐美”,让不同画法进行相互取意增补。把大写意解衣磅礴,纵情笔墨,高度自我,却也高度忘我的恢弘意境加以小写意细腻,注重于局部刻画的工笔意味结合起来,相互增益,使作品看起来不空洞,更不俗气;把院体画的“黄家富贵”的工整华丽之笔法运律交糅到文人画景承忧乐,信笔拈来之真情真性中,使所成之作既笔法精妙,又言之有物,格调高雅;在海外游学多年的经历让沈学仁先生更加认识到,要发展中国画,必须要以“中为主,西为辅”的创作理念进行中西融合,在创作中,主要运用水墨的气韵生动 、骨法用笔等中国绘画元素。虽然画作中不似传统国画注重留白布局,但要在画满的情况下体现出虽热烈却温润如玉的质感,观之有“发乎情,止乎礼” 的中国人文思想及审美情趣。在沈学仁先生开宗立派的“沈氏大花鸟” 风格中,淋漓地体现着,也更加深入地探索着此熔融之道。

  沈先生表示:“不同时期的作品,都表现出创作者彼时的思想状态,有属于它本身的时代感。创新就是要与时俱进,一幅好的作品,是在扎实的传统功底上能清晰地看到时代烙印。而我们当今的时代风貌,则是一种欣欣向荣,物阜民丰的状态”。

  众星捧月 艺韵流传

  除画作之外,沈学仁先生在书法领域亦是造诣颇高,中国书协顾问欧阳中石先生曾给予其书法作品高度评价:“沈先生的字于清新端庄中见功夫,于变化中显气象,可谓笔笔有来历,字字出意境。气度非凡,美不胜收,运气雄健有力,笔锋深藏不露;意蕴内敛,笔力含蓄苍劲,可见书法功底深厚。”

  其国画作品更受到当代诸多名家推崇。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先生亦赞许道:“基本功扎实,清新典雅中西结合,有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贴切自然格调清新,色墨精妙,颇具美质;这些独具风格的作品,使沈先生成为田园自然风情画的代表性画家。”

《神秘的版纳密林—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尺寸:123×123cm 1980年创作 获中国文联主办的“中国书画大展”金奖

  原山东美协主席于希宁在早年也对沈学仁作品大为认可:“游于艺”乃画家乐道者。惟“游”有浅尝与深邃之别,以及画内功夫与画外功夫相辅相成而融化之,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从“师”到“得”有悟而生化神妙,始可突破艺术法则而运用艺术规律抒发情思。学仁有道于绘事,岁耕年耘,孜孜以求,凡数十年不稍懈,其德才供养,升华性灵,故其创作来自生活积累,有感而发,则妙笔生花。欣闻将有近作出版,欣为缀言。”

  原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美术理论家尚爱松早年点评曰:“艺苑京华起异军,沈生笔底有风云,喜看姹紫嫣红里,独抱凌寒岁暮心。学仁学棣人品艺事超世逸群。谨赋诗以赠之。”

  法国美协主席艾瑞父更于1989年评论沈先生作品道:“观沈氏绘画,窥视到中国绘画的真谛。”

  “我从小到现在,一直都非常喜欢书画。我这一辈子很顺,一直在书画这条路上探索,从没有改变过自己的职业道路。一个人的一辈子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非常幸福的。” 沈学仁先生欣慰地说。

  如今的沈先生,在京郊的“沈学仁艺术馆”中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自己的学生,以及众多书画爱好者进行交流学习。他也时常告诫大家,一定要扎实地学习传统,打好基础,要多去领悟,耐得住寂寞的学习生涯,再厚积薄发,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

  沈学仁先生的践行是众人之楷模,他开创的“沈氏大花鸟” 一派也为中国画坛融入新的艺术生命。相信,这一新画派会在中国画坛写下光辉一笔,且源远流长,以飨后人。(记者:杨丹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