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图书馆藏30份清代考卷 考生在当代都是书法家

发布日期:2014-06-20

来源:江南晚报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结束了,每到这个时候,有关考试的话题就格外引人注目。6月19日,无锡市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主任王进雄,向记者介绍了该馆收藏的30份清代无锡籍先贤殿试考卷。这些考卷虽有虫蛀、破损,但大体品相完整,内容清晰可辨,皆为治国方略即“策论”考试。这批试卷涉及的无锡家族近20个,其中不乏一些在后世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大人物,对研究历史具有极高价值,也从另一角度为惠山祠堂群申遗提供了资料。

  考卷要写明祖宗三代

  在王进雄的办公室里,工作人员拿出了一份清代孙仁溶的考卷,小心翼翼地从房间一头打开,一直铺到房间另一头。考卷用白宣纸制成,卷长2米有余。卷封上盖有礼部官印,写有殿试举人孙仁溶的名字,以及后来他的最终名次“第三甲第五十七名”。卷首有孙仁溶手书的个人履历:“应殿试举人臣孙仁溶,年二十八岁,系江南常州府无锡县人。由增广生员应顺治八年乡试中式,由举人应顺治九年会试中试,今应殿试,今将三代脚色开具于后:曾祖继皋,仕,故;祖源忠,不仕,故;父葵禾,不仕,存。”

  卷中为策文,即答卷。卷底有礼部封印,上有印卷官姓名。从这份考卷可以看出,孙仁溶是明代状元、无锡人孙继皋的曾孙。在殿试卷上,孙仁溶把自己的个人简历交代得一清二楚。“这些都是在皇帝面前,考生亲笔答写的卷子”。作为科举考试的最高级别,殿试由皇帝在殿上亲自主持考试,要全面掌握考生的年龄、籍贯、乡试及会试中试时间,以及祖上三代的入仕情况。

  光绪末年从北京移到无锡

  据了解,现存的清代殿试卷,主要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也有少数流入民间收藏者手中。无锡市图书馆收藏的30卷,要归功于清末民初无锡的著名人物秦敦世。光绪末年,内阁修理大库时,将所有储藏的殿试卷转移存至历史博物馆,并由馆员依次编目。当时在该馆任职的秦敦世负责录入校对这些试卷时发现,顺治至光绪年间,无锡籍考生的考卷存有97卷。为给无锡留下先辈遗墨,在秦敦世与另一位无锡名人,现代教育家、藏书家侯鸿鉴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向教育部历史博物馆取得了30卷,归藏无锡县立图书馆。

  通过殿试的都称为进士,一甲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赐“同进士出身”。无锡市图书馆藏的这30份殿试卷,均为二甲和三甲者的试卷。记者注意到,30份殿试卷虽都出自清朝年间,但试卷尺寸、册印式样、考察重点、行文格式等均随年代不同而有所区别。侯鸿鉴在《无锡县立图书馆储藏乡先贤殿试策三十本跋》中,对此进行了分析。

  涉及多位无锡名人

  古人自垂髫启蒙开始,经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寒窗苦读和层层筛选,才能参加殿试。无锡市图书馆收藏的这30件殿试卷称得上文中之粹。“这30位无锡先贤,光看书法,放在当代都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看着卷面上字帖般典雅庄重的字迹,王进雄表示,从中不但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政治观点,更反映出先辈们做学问的认真态度和扎实的书法功底。

  记者注意到,这30份殿试卷子的作者包括有杨延俊、侯桐、邹炳泰等多位无锡名人,其中有不少与惠山祠堂群有关。像杨延俊在惠山建有私家花园及祠堂,就是今天的“潜庐”和“留耕草堂”,是惠山118座祠堂中原格局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这30份殿试卷中,秦氏有6人,侯氏、邹氏各有4人,这些殿试卷,都为研究无锡望族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为惠山祠堂群申遗中宗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参考文献。 (张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