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催热“青州模式” 可持续性存隐忧

发布日期:2014-06-13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徐磊


  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13日讯(记者 徐磊)青州的书画市场火热,业内是有目共睹的,一个县级市托起了如此规模的市场大盘,可谓一种传奇。

  近年来,金融资本在青州的急剧扩张,更是让这里迅速成长为全国书画的集散地。但是,在市场繁荣背后,一些潜在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青州模式”受追捧

  每年从全国各地涌向青州的,除了游客、画商,也不乏一些取经者,甚至千里迢迢到青州学习书画的经营之道。


青州书画艺术城 中国经济网记者徐磊/摄

  艺化庐负责人陈先生经营书画多年,对于“青州模式”很是了解。他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指出,所谓的青州模式就是画廊抱团,画廊之间相互协作,相互捧场,共同宣传推广艺术家。等时机成熟再换手,在这种模式下,投资风险由这些画廊共同承担。即便投资的艺术家没有潜力无奈放弃,也不会有太大损失。

  “与此同时,画家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将大量作品出手,画廊的互相捧场也造成了书画市场的繁荣,很容易做大书画市场这个盘”,陈先生表示。

  繁荣背后的隐忧

  对画廊、画家而言,“青州模式”貌似成了共赢的最佳方式,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模式能持续多久,甚至其合理性也遭遇诸多质疑。

  青州书画城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画廊负责人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以前青州市场是比较正规的,所以吸引了那么多的藏家到青州找画。但现在市场有一些混乱,尤其是资金进入后,画廊有些盲目,在艺术家的选择上也没以前那么用心了。


艺化庐内景 中国经济网记者徐磊/摄

  在艺化庐负责人陈先生看来,青州画廊这种抱团的方式的确有其优势,不像其画廊所在的山东天承书画城,画廊都是单体运营的,在经营业务上基本互不参与。但是,“青州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市场的表面繁荣,而且这对藏家来说是不公平的,如果成了这个利益链条的最终接手者,可能就会赔钱。

  风险被资本放大

  在青州书画市场崛起的进程中,金融资本的进驻无疑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比如斥资7亿元打造的青州宋城,再次造就一个书画市场的增长极。除了企业资本,银行资本也在不断注入这一市场,比如青州农商银行、潍坊银行、中国银行(601988,股吧)。

  毫无疑问,这些资金迅速盘活并且做大了青州书画市场的大盘。但问题也就由此而生,一些画廊为了做大市场,不惜借贷购画,据青州一位画廊主透露,可能贷款缺口已经达到数亿元,这种模式风险性是可想而知的。值得欣慰的是,青州画廊协会、书画城都在不断地发挥协调作用,政府也在积极引导,但关键还是画廊经营者加强风险的防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