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寄真情 妙笔绘山水

发布日期:2014-06-04

来源:《金融投资报》 


——访知名画家徐康林

    实力派山水画家徐康林,几十年来博采众长、融自身所善,潜心研习书画,默默经营着自己酷爱的书画家园;他在传承前人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创新,凭借自己高超娴熟的创作技法,绘制出的一幅幅古朴、厚重、笨拙而灵动的山水画作品,展示了他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对山水画超凡的领悟能力;他那抒发对大自然的挚爱之情与对人文关怀的唯美画风,更是深得海内外画坛的广泛赞誉与推崇。

    兴趣使然结缘绘画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讲的就是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对于画家徐康林来说,他能走上绘画这条道路,并在绘画上取得一定成绩,同样是因为兴趣使然。

    徐康林告诉记者,他从小就特别喜欢书画艺术。“记得当时我有一位邻居是画家,在他的感染和影响下,我就开始涂鸦习画。”徐康林说,后来那位邻居看到他有绘画的天赋,便开始教他用铅笔画一些人物素描,后来这位邻居又教他画国画。

    文革结束后,徐康林从农村调入城市工作。1979年,从小喜欢绘画的徐康林进入一个国画学习班,开始在著名山水画家曾尧的指导下,系统地接受国画方面的训练。徐康林说,在曾尧先生的鼓励与悉心指导下,他对中国画的兴趣不仅倍增,而且绘画水平也得到了迅速提升。从那以后,徐康林便有了当画家的冲动。

    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掌握更多的绘画创作技巧,1980年徐康林进入成都市蜀江国画艺术学校开始系统地学习花鸟和人物画的创作。在这里,徐康林幸得当时著名的画家张幼钜、林旭中、邵仲节、陈亮清等几位前辈的指授,并有幸结识了著名书画家赵蕴玉。由于徐康林深得赵蕴玉的赞赏,赵蕴玉便把早年所学所悟的书画创作技法毫无保留地教给了徐康林。

    1981年在赵蕴玉先生的建议下,徐康林又进入四川省中山补习班进一步深造,并将山水画的创作作为自己学习的主攻方向。深造期间,在赵蕴玉先生的引荐下,徐康林还认识了岑学恭、余中英等蜀中名家,并得到了他们的指点。

    为了能尽快掌握书画创作技巧,那时徐康林对书画的喜爱达到痴迷的地步,每天只要放下手中的工作,就会拿起画笔独写于寒山瘦水,这为他后来的绘画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寒暑往复,从不间断,加之又得到了众多书画名家的悉心指点,徐康林慢慢在四川画坛积攒起来了一定的名气,其博众家之长,溶自身所善的书画作品很快得到了一些台湾画商的追捧与青睐。

    1987年,为了一门心思从事绘画创作,徐康林离开工作岗位全身心投入到书画的研习中,由此开启了他的职业绘画生涯。

    美院深造 创新画法

    当上职业画家后,由于有了更多的时候全身心地投入了绘画的研习和创作过程中,徐康林的书画创作技法也越来越娴熟,尤其是其创作的博众家之长、溶自身所善的书画作品不仅频频入选各大美展并多次获奖,而且不少书画藏家也主动上门找徐康林求画。可以说,此时的徐康林已被无数的荣誉与光环包围着。

    然而,把绘画当成终生事业追求的徐康林并不满足。1997年,徐康林进入到四川省诗书画院,跟随著名画家刘朴先生进修山水画。2003年又毅然走进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进修。在中央美院,徐康林遇到了陈平、崔晓东、李铁生、赵宁安、姚鸣京、刘金贵等一批画坛名家,并得到了他们的悉心指点。更为重要的是,这次进修让徐康林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不仅绘画视野被打开了,绘画观念也发生了极大变化。“通过在中央美院的系统理论学习,让我从深层次理解了中国画内的品质,在创作中更能抓住中国画的内在灵魂。”徐康林说,这段进修经历,解决了他以前对中国画意境认知的不足,而创作思路的豁然开朗以及新技法的运用,也奠定了后来他的书画作品的基本风格。

    这次进修后,徐康林的绘画之路就越走越宽,其写意山水画创作有了质的飞跃。那就是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创新,不仅内容上完全放开了,而且在形式上也不再是山山水水情景的简单再现,而是通过写意的手法,来表现画家的情感与思想。

    有艺术评论家指出,徐康林的的写意山水画,与传统的文人画中反复描绘的幽山野水不同,相比隐逸山水的冷寂清疏,远离尘世,多了一分平实质朴的入世精神。他的书画作品,力求掘中见古朴,凝重遒劲,墨池淋漓,不拘形式,不追派路,有感而发,自然天成,信笔挥洒。看似无法,却法在其中,呈现一种古朴、厚重、笨拙而灵动的画风。不论从题材、立意,还是技法表现上,都显得真切、自然、美好、感人,富于生活的情趣和生活气息,其画面中体现出的超凡脱俗的境界,往往使观者感受到画面清新典雅,意境空灵清旷。

    记者发现,特有的绘画天赋、勤奋的学习态度、顽强的创作精神使得艺术之神再次青睐徐康林。2008年,徐康林受聘为成都画院特聘画家,标志着他已成功跻身于庞大的职业画家队伍。

    唯美画风 备受推崇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画家徐康林是四川书画界最早接触市场并成功走向市场的众多画家之一,其书画作品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受到台湾、东南亚等地画商的青睐。

    在改革开放初期,大家对绘画的理解基本上都是不务正业,又不能养家糊口,所以很少有画家将自己的作品拿到市场上去卖,即使是拿到市场上卖,也是小心翼翼的,深怕被熟人或单位上的同事看见了。在谈及自己的第一次卖画经历时,徐康林表示:“上世纪80年代人民南路的书画一条街刚刚兴起时,购买字画的人大多是台湾人。有一次晚上我戴着墨镜,拿了几画到市场去,本是想去碰碰运气,结果被一个台湾人全部买下,一共卖了100多元钱。当时心里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和快乐。因为我把这些钱拿来买绘画用的笔、墨、纸、砚和绘画用的参考书籍。”

    徐康林告诉记者,没有过多久,一些台湾画商还直接找到他本人,表示愿意大量收购他的书画作品。“后来,听台湾画商讲,我才知道我的书画作品在台湾很受欢迎。”徐康林说。

    徐康林通过与台湾画商的合作,他的作品被源源不断地推向东南亚等地,从此徐康林在国内画坛便声名鹊起。尤其通过中央美院进修过后,随着徐康林书画作品风格出现华丽转身,以及绘画技法的进一步娴熟与提高,他的书画作品也得到了画坛内外的高度首肯,其书画作品不仅多次入选国内各大美展,而且部分作品还被中央美院收藏、四川省诗书画院、陈毅故居文物纪念馆、朱德故居文物纪念馆等艺术机构收藏。

    另外,记者还发现,近年来随着国内书画拍卖市场的快速发展,徐康林的书画作品在国内的拍卖市场上,同样受到书画藏家的追捧,并且书画作品在众多书画藏家的追捧之下,已出现了明显的升值。

         面对这样的成绩,画家徐康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其实对我来说,如今只能算取得了一点小成绩。何况对于一个书画家而言,书画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是不能用价格来衡量。而对我来说,画画不仅仅是为了赚钱,因为画画是我事业,是我的归宿,之所以坚持绘画,一是舍不得放下对书画艺术的追求,二是拿起画笔可以尽情地挥洒来自我内心的诗境自然。”

    徐康林,又名石兴,职业画家,擅长山水、花鸟画创作,1956年生于四川成都。自幼酷爱书画,并得到诸多名家大师指点。1997年进入四川省诗书画院研修班,研修中国山水画的创作;2003 年入中央美术学院进修。现为成都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成都画院特聘画家、成都棠湖画院秘书长。其作品数次选入国内外各级美展并获奖,并被多家艺术机构、文博单位、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收藏。出版有《徐康林作品集》,其作品和传略收入《中国92’美术家年鉴》和《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