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国强研究康有为书法结硕果 (组图)

发布日期:2014-05-18




  本市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范国强的《尊碑·康有为书法研究》一书,日前由西泠印社出版。该书是范国强先生毕8年之功完成的一部目前康有为书法研究集大成式巨著。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学艺术家,也是青岛近代史上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其艺术活动直接影响了青岛的文化生态。他在戊戌变法的七次上书中有两次与青岛有关,以原青岛德国提督楼作为其“天游园”,并在青岛自选墓地,终老于此。范国强以自身深厚的书法创作实践、扎实的书学理论研究和丰富的近现代书法尤其是康有为书法收藏为支撑,全面搜集梳理了国际国内关于康有为研究的最新资料,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独特的学术视角和研究考证成果,从而将康有为书法研究推上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填补了青岛乃至全国康学研究领域的多项空白,凸显了康书研究最前沿的学术价值,堪称中国书坛重大学术成果,被刘正成、刘恒、石开、顾亚龙等书法大家推为康氏书法鉴定“公器”。

  对话作者—

  —追溯既往探究当下

  范国强历时弥久的心血之作《尊碑·康有为书法研究》出版后,在业界产生了巨大反响,被认为是康有为书法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近日,记者就本书创作历程对范国强进行了采访。

  过程困难重重

  记者:此书出版的目的、意义何在?

  范国强:一是弘扬康有为书法艺术、书学思想,研究其取法、技法、创新,为书法创作提供借鉴,这是我最感兴趣的;二是解决康有为书法鉴定辨伪的关键难题。目前康有为书法研究中普遍存在辨伪难这一突出问题,由于缺少艺术鉴赏的实践基础,一些学术专著、甚至博物馆藏品,往往良莠不分,从某种程度上起到混淆视听的作用。艺术市场更不足谈。拙著也努力为康有为书法提供一些鉴定工具。

  记者:历时弥久的心血之作,创作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

  范国强:《逍遥游》中有一句名言:“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几十万字的专著,与通常的论文难度不同。过去说一本书主义,是说真正的学术研究往往穷毕生之学 ,是要有深厚扎实的学术功底和深邃独到的见知,这样才能具有学术价值。研究康书,都是近代书法史的核心命题之一。

  我是一名“草根”学者,虽然有多年的创作实践,对康书收藏和碑学研究也有一些积淀,但缺少学院派的理论准备,要啃这块硬骨头,其难度是意想之中的。例如康有为行草《开封琉璃塔记》,看似寻常,但却有浓厚的政治投影,不了解那一段历史,特别是这一时代背景下康氏的思想行为,就很难发掘其中深刻的历史意蕴,其文献价值也就无从考量。这就需要翻阅大量文献,探寻思考,求证勘校,因杯水芥舟,往往力不从心,而意想之外的困难就更多,如文献不足征,资料难查寻。有些文献藏之冷宫,疏于整理,所以,我在编撰康有为《书法年表》和《室名别号印章署款考证》考证、注录方面,困难重重。十余年来我从国内外搜集的文献资料虽插架半壁,但有时为了一张图片花费不菲。再就是辨伪,也非常困难,有些权威出版物或博物馆藏、专家注录也谬误多多,还有,无署名作品的时间、断代,则更是难题。例如行书《赠瀚巨仁兄七言联》,因其属款时论及书法,是康氏书学思想发生转变到标志,专家证为“晚年”,实际上是其六十岁前一年的作品。因此,我在研读康有为过程中,历时八年,遇到了很多很多学术难题。

  探究永无止境

  记者:该书的整体结构、创作思路是什么?为什么要从生平开始?

  范国强:该书结构上由上中下三编组成,另加“附考”共四大块。上编为书法创作研究;中编为书法理论研究;下编为百件代表作释例。附考包括《新见开封琉璃塔记》考释、《书法年表》、《室名别号署款印章考释》、《论书诗注》和《家世表》。前三编偏重于学术研究,是道的层面;附考侧重鉴定,属技的层面,互为表里。所以由其生平传略入手正是为了知人论世,为其书法分期,艺术分析确定坐标。

  在中国思想史上,康有为是影响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伟大启蒙者;同样,在中国书法史上,作为清代碑学的集大成者和最具代表性的书家,他总结完善乾嘉以来兴起的碑学运动并确立了其历史地位,在书法领域实行托古改制、开宗立派,从而促进了中国书法的巨大变革。其独创的康体也代表了碑派书法的最高成就至今产生影响。因而,研究这样一位一生学术、政治均与时代相关的历史人物,就必须由生平入手。另外其著名的书学专著《广艺舟双楫》正是在其上书不达,政治上取受到压抑的情况下写的,充分体现了康有为变法求新、托古改制的思想,为其政治诉求在艺术上的折射;尊碑抑帖,尊魏卑唐,实是艺术领域的一场思想革命,与其政治上的维新变法旨出一辙。

  还有,康有为书法往往好写自己的诗文,其遗墨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与时人往来尺牍、书札,“哀我行迈,多寓于诗,情在于斯,噫气难已”。多角度地展示了世界背景下的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现实。而作为其诗文载体的康氏书法,则驰思造化,寓情深郁,往往一纸云烟,即古今面目,堪称双绝。今天看来具有很强的文献价值,这就涉及了历史,成了艺术社会学的问题。

  吴昌硕曾为其治印曰:“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中国书法史上,恐怕找不出第二个像他这样历经苍海,视阈宏阔的人物。只有还原历史,追溯既往,才能真正把握其艺术发展的脉胳,而鉴别真伪也在其中。

  记者:研究康有为过程中对你影响最大的是什么?

  范国强:首先是康有为的书法艺术,其次是康有为的书法思想。康有为作为近现代书法史上最重要的书家,其“康体”博大精深,新理异态,具有礼乐之美的精神内涵,作为清代碑派书法的杰出典型,近一世纪以来一直是书法创新发展的原动力。康有为与时俱进,其艺术思想也不断创新发展。他善于采纳最新考古成果,反观传统,及时总结,由极碑立场而主张碑帖兼容,这一意义上说他又是清代碑学的终结和二十世纪书法艺术创新发展的直接源头。通过对康有为书法的研究,净化了自己的心灵,提升了自己的品格。

  记者:出版后还有什么进一步研究打算?

  范国强:古人云“学不可以已矣。”记得沙孟海先生曾主张艺术家除了技术上的问题,应该有研究一两种学问相辅。我认为从事专业艺术创作的人尤应引以为训。本书的附考实际上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只要有时间,还要进一步挖掘,可能还会有更新的成果出来。另外,在本书之前,我还写过一些有关章草的论文,这些年又有了许多新认识,我想在这个领域有所进展。

  名家点评

  书法史中的个案,个案中的书法史。这种实证主义的方法论为艺术作品和艺术史研究提供的社会学观照,把康氏书法的审美认识引向具体而深入的时空境界。从某种程度上堪为康有为书法的艺术社会学研究模式。以康有为研究与改善地域文化生存环境相联系,以学养艺,学艺双携,花费大量功夫成此一书,足可赞赏祝贺。

  —刘正成(国际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全集》主编)

  《尊碑·康有为书法研究》一书对康有为书法的研究方法即建立在以上的基础之上,也就是将康有为的书法还原到清乾嘉以来兴起的金石学和碑学大潮的时代背景中去剖析,并详细列举碑版书法,以逆向的思维,论证、比勘康氏书法渊源。这种尝试,此前未闻有人做过。他对康有为书法的研究,是扎根于深厚的古代碑帖文化传统之上的。丰富的碑帖鉴藏和碑学知识也成为他研究康有为书法艺术的宝贵积累。书中列举了康氏的一系列代表书作,不仅观点新颖,信而有证,同时也为康书辨伪指明途径 。范国强这种闭门书斋、潜心著述的精神,在当代有成就的中青年书家中可视为“另类”,在当下躁动不安的书坛中更是少见。本书的特点还在于研究康有为书法,十分重视对其风格源流的梳理,着眼康氏不同时期的书法风格所受的不同碑帖 、人物的影响,可谓别微见显,独具慧眼,由此也体现了他于碑学知识方面的根基,这是其他研究者所难以具备的。

  —刘恒(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展览中心主任)

  此书无论学术性、文献性、传纪性都是目前最具水准者。年谱是康有为诸多年谱中最丰富、最有价值的。其中全部注录康氏书法作品绝真无疑,这是目前博物馆也难以做到的。他的专著可称得上是善者之言,可谓真知灼见,其学术价值自然非同一般。

  —石开(著名书法家、篆刻家)

  这不仅是齐鲁书法研究的又一成果,更是书法史料学与文艺美学相结合研究做出的成功范例。我拜读一过,除明显感觉到范君功底扎实、严谨外,还想就是书屡显的新见,以及作者的治学特点。《尊碑》一书体现了范君如下的几个治学特点:一是注重回顾学术史的梳理,看似平常的一种“综述”,实为一种很可贵的学术品质;二是秉持“学问不仅需要考据且更需思辨”的道理,他以扎实的文献学(目录学)底子结合着文艺美学“双管齐下”的治学方法收集资料时便能博采约取,得见解时便厚积薄发,以多重证据和时空定位的方法来整合资料得出新见;三是其前期基础性工作往有充实积累,易得高屋建瓴、经得推敲的结论。三条之外似乎还需一个大的前提,即范君“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的心无旁骛治学心境和练达才智下的创新意识的结合 。这部书的精彩处就在这些因素下得以生成,实为难得。

  —顾亚龙(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名家简介

  范国强,著名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现为中国书协会员、国际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山东省书协主席团委员兼学术委员会主任、青岛市书协副主席、青岛中国书法进修学院院长、崂山画院院长、法国索邦大学特聘研究员,广州暨南大学、青岛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曾主编《青岛书坛》、《青岛画院》、《青岛书学论文集》等。记者 关瑛


 本文来源:半岛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