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宝之乡 打响书法保卫战

发布日期:2014-05-09

 文房四宝在宣城均有上千年制作历史,其中宣纸、宣笔、徽墨自古为翰墨名家所推崇。 2004年,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和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授予宣城“中国文房四宝之乡”称号。然而,在互联网时代,以纸墨笔砚为工具的书法受到强大冲击,很多人已经不会写毛笔字,甚至不会写规范的汉字—

  本报记者 陈婉婉

  金字招牌下的忧患

  谷雨刚过,绵绵细雨笼罩江南。 4月21日下午13点50分,离正式上课还有20分钟,宣城市城关二小的教学楼里飘散出墨香。此刻,全市所辖五县一市一区的20余万小学和初中学生,同步进入练字时间。小学一二年级练硬笔,往上的年级练毛笔。

  课桌上整齐摆着水写布、毛笔、水罐和字帖;颜体“江、水、同、去”四个字工工整整跃然纸上,执笔者是五年级四班学生田芃。受家庭影响,他从幼儿园大班开始练习书法,习惯于每天在家里练一会毛笔字。五年级以前,他一直是班上唯一会写毛笔字的孩子。去年秋天开始,班里发生了变化。 “学校开展了‘书法进课堂’活动,同学们集体练书法。半年多练下来,伙伴们都会写毛笔字啦。 ”说完,田芃扬手一指班级大门,“看,那就是我们的作品。 ”大红的春联上,“骏马奋蹄迎泰运 雄鹰展翅拓新天”,工整清秀,遒劲有力。

  据该校副校长王军介绍,从2013年下学期开始,全市推进 “书法进课堂”,学校给所有班级都开设了书法课,每个学生每天必须用20分钟以上时间练字。 “很多学生都是零起点,所以不论哪个年级,入门课程都是一样的,都要从坐姿、握笔姿势、准确书写笔画、间架结构开始。 ”王军说。

  宣城市政府教育督学陈美平告诉记者,2009年宣城市荣膺 “中国文房四宝之乡”称号,可谓增添了一张金闪闪的区域名片。但是从2004年至今,“练字的不多,练也多是硬笔,为答卷做准备,功利性比较强。 ”在长期教育工作中,陈美平还发现一个共性:随着电脑的普及,学生的字越写越差,提笔忘字的现象不止一次发生在大人、孩子身上。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很担忧。汉字写得好不好,往小里说是个人素质问题;往大处说就是文化传承问题。学生写不好汉字,教育是有责任的。 ”

  2013年上半年,《全国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出台,对中小学书法教育提出新的思路,这给了陈美平很大启发。 “能否借这个东风,让每一个宣城的孩子重新写好汉字?让‘中国文房四宝之乡’叫得更响? ”经过几个月的筹划,在9月新学期一开学,宣城市教育局当即着手开始在全市进行大刀阔斧的教学改革,推行“书法进课堂”,规定辖区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必须配备书法教师,班级必须每周开设一次及以上的书法课,下午上课前20分钟为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统一练字时间,有条件的学校要设立专门的书法教室。

  “这种推行力度,在全国也不多见。国家对书法教育没有作出硬性规定。 ”陈美平说。按照他的计算,从现在开始练字,最快4年以后就有练过字的学生通过高考走出宣城。 “届时他们都能写一手漂亮的汉字甚至是毛笔字,这将是宣城一张张流动的文化名片! ”

  向“中国书法城”挺进

  宦朝东是宣城市政协副主席、市政协书画院院长,也是这次书法教育改革的策划者之一。 “网络时代,书法课渐渐被遗忘,不要说不会书法了,提笔忘字都是很常见的事。电脑打字越来越快,但会写一笔好字的人越来越少。 ”宦朝东说,2012年宣城市两会,他写过一份《丰富文房四宝之乡文化内涵》的提案。2013年,宣城市正式申报 “中国书法城”,书法在该市的地位一下又提升了许多。目前,宣城市政府也在借“书法进课堂”活动,大力推进书法教育,力求人人都能写一手好字。

  为此,宣城市专门成立了相关部门联合组成的书法督查组,定期下到各学校检查“书法进课堂”落实情况。

  “我们开展这项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书法家,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书法兴趣,借此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现在我们的口号是‘从小写好中国字,长大做好中国人’。 ”宦朝东说,一开始推广这项活动时,曾遭遇一些学校和家长的消极抵制。 “特别是一些家长,觉得练好书法和提高文化课成绩没什么必然联系,分散孩子学习精力,浪费时间,因此不让孩子每天练字。 ”对此,督导组想出了“强制入轨、全面普及、逐步完善”这种半命令式的执行方式。 “宣城市教育局出台文件,规定各中小学校必须建立书法教室、配备书法教师、开齐书法课、留足统一练字时间。 ”同时,宣城市安排书法教育专项经费:市级拨付50万,各县再配套50万左右。出乎意料,各县对这些硬性规定都非常支持,配套资金很快到位。泾县配套了60万元资金,数量位于各县之首。这些专项资金被用于书法教师授课补贴、教师培训、标准化书法教室建设等方面。

  2014年,全市开展书法教育特色示范学校创建活动。目标是评选出50个学校进行授牌,对入选学校的书法教师,市里将优先培训、深造。 “希望能够通过这个评比,在校内营造浓厚书法氛围,学生要学好书法,教师更要学好书法。 ”师生的书法作品将被定期装裱、展览,让他们的积极性和荣誉感充分调动起来。

  先行者面临的挑战

  这项改革推行半年来,一些问题浮出水面。 “最大的问题就是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陈美平告诉记者,目前书法教师没有一个是专业人才,都是靠教师的个人兴趣、基础和后期培训快速培养出来的;且现在书法教师年龄偏大,如果不及时调整,还会面临断档问题。并且在书法作为正式课程确立排入课表后,必须按照课程的要求来规范,比如检查教师的备课笔记、作业批改情况,这样又面临课程评价及随之而来的给教师核定课时量发奖金等问题。

  “目前,一二年级开展相对简单的硬笔书法教育,不使用书法教室,但三年级至六年级一共20个班级都开设毛笔书法课,学校只有一间书法教室,显然不够用,希望这学期能再布置一间。 ”城关二小的副校长王军说。他给记者算了笔账,改造一间书法教室,桌椅、教具

  成本加在一起大概需要8000元左右,县里有补助,因此学校不算很吃力;但专业教师短缺的问题,却是个绕不开的难题。

  五星乡中心校书法教师雷法德已年近退休。因为热爱书法,以前学校零零散散开设的写字课都交给他任教。没有教材,雷法德就一个字一个字手写,硬是自编出几本书法入门教材。没有投影仪和电脑,他就发明了一套低成本的教学方法:用毛笔蘸水,直接悬空在水泥黑板上写,然后趁水痕未干时,用粉笔勾勒出大字的轮廓,保存在黑板上供学生研习。 “不过这不是长久之计,要开设书法课,还是需要专门的教室和器材。 ”雷法德说。

  宣城市市委书记姚玉舟表示,下一步要加强全市书法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动员组织在宣城的省、市、县书法家协会会员,来担任“书法进课堂”志愿者。对全市书法骨干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教师书写技能和书法欣赏水平。宣城市接下来还会加大市级经费投入,在本市和各县区设立中小学书法教育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以满足中小学书法教育教学、资源配备、活动开展、专用教室建设等需要。此外,编写适合中小学生书法学习的教材和完善书法教师考核机制,也都列入了宣城市推进书法教育改革的进程表。

  记者了解到,目前还没有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因而书法课也就没有统一的教材,宣城市书法教学现在都是教师自编的练习册,因此内容选取、标准制定主要就只能依赖编者所长。宦朝东告诉记者,书法有多种字体,但现在学校多安排学生学习颜体,对这种较单一的选择,有利有弊,优点是便于统一教学、评价,弊端就是忽视了个性和特色。最好的书法教材应该是多样化,因人施教。如此一来,就给书法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还需要教育单位和教师不断摸索。

  在宣城,不论城市还是乡村的小学都开展了书法教学。 本报记者 杨竹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