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第十二届全运会,辽宁省博物馆推出五大精品字画展

发布日期:2013-08-30

  为迎接第十二届全运会,辽宁省博物馆推出五大精品展——“辽河文明展”、“翰墨撷英——辽宁省博物馆藏中国古代书画精品特展”、“美洲原住民——玛雅、印加和北美土著杰夫·佛可思摄影作品展”、“明清玉器展”和“中国古代货币展”。

周昉  簪花仕女图

  8月30日,“翰墨撷英——辽宁省博物馆藏中国古代书画精品特展”将在辽博开展。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张旭的《草书古诗四帖》、赵孟頫的《红衣西域僧图》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国宝级作品将在全运会来临之际,再次绽放出古代书画独有的艺术魅力。本次展览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8月30日至10月13日集中了唐宋元时期的经典书画,第二阶段从10月18日至12月15日主要展现明清时期书画大家的作品。辽宁省博物馆建馆伊始即承担了搜集清宫散佚书画的历史重任,通过政府和社会各界的不懈努力,终于将部分散佚书画征集入馆,形成了辽宁省博物馆的馆藏特色之一。其中,既有晋唐宋元的稀世孤本,也有明清各派名家的代表作品,本次特展选取了14件书画藏品,旨在展示中国古代书画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张旭  草书  古诗四帖

赵孟頫  红衣西域僧图

  藏品均出自清宫  弥足珍贵

  20世纪20年代,中国最后一位封建皇帝——溥仪在其逊位后,以赏赐其弟溥杰为名,将1200余件历代书画珍品盗运出宫,1945年8月,随着伪满洲国的覆灭,这批书画或为溥仪所携逃,从东北解放战争到建国初期,在东北人民政府和东北民主联军的组织领导下,经过革命前辈和老一代文博工作者的艰苦工作与不懈努力,这批散佚作品陆续在各地被查获和征集,从20世纪40年代后期至50年代初,陆续将散佚在东北各地清宫散佚书画二百余件清查收缴上来,并先后经东北文物保管委员会、东北银行、东北人民政府文化部,拨入东北博物馆收藏(其中的130件于1952年拨交给北京故宫博物院),从而形成了今天辽宁省博物馆的馆藏基础与特色,也使这批书画真正成为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财富。

  辅助展品同时展出  展览通俗易懂

  本次展览将大量展出作品的外延信息,通过辅助展品的手段,让大家了解一些书画装裱等基本常识,同时对于以往观众理解不了的草书等问题,本次展览也将重新设置,以最通俗的方式给观众一个全面的解读。这些经典作品虽然以前也拿出来过,但是从历来观众反馈看,普通观众还是没有能够透彻的体会到这些作品为什么如此珍贵,这些珍品为什么是中国文化的传承载体。所以,本次展览中辽博工作人员在策展方面,尽量增加阐释的元素,比如:展出了画心之外的题跋,帮助观众理解作品,提高观众对书画的兴趣。

  中国书法和绘画艺术源远流长,它们共同起源于原始象形符号,并在华夏文明的土壤中滋长。虽然它们尔后成为两个相对独立的艺术门类,前者更侧重抒写性情,后者更强调传神写照,但二者于数千年传承发展中始终相互借鉴,共同发展。书中有画,画中有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辽宁省博物馆素以历代书法、绘画作品收藏之富享誉海内外,尤以晋、唐、宋、元书画珍品最为可观,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并称“国内书画收藏三大馆”,作为国内书画艺术收藏大馆,辽宁省博物馆希望通过本次展览再掀书画艺术狂潮,使中国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相关常识:

  钤印:中国古代官方文件或书画、书籍上面的印章符号。即加盖印章。其意义在于表明所属者对加盖印章之物的拥有权、使用权或认可。通俗意即“盖印章”,是书画等作品在即将完成时的最后一个关键步骤,这是中国独有的特色艺术。钤印始于北宋苏东坡,迄今已有一千年的历史。一幅书画作品用印得当,能够“锦上添花”,反之则会弄巧成拙。

  题跋:写在书籍,碑帖,字画等前面的文字叫做题,写在后面的,叫做跋,总称题跋。在我们现在所见存世的宋、元、明、清及近现代的书画上,同时有书画家本人的款题和他人在书画上的题跋是十分自然的事,但从书画上无款题到有款题到同时有他人的题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书、画的“题跋”是作品的一部分。其内容与形式及位置要与作品密切配合。书、画,题跋、印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增益,使之成为统一的整体。

  装裱:装饰书画、碑帖等的一门特殊技艺。古代装裱的专称叫做“裱背”,亦称“装潢”,又称“装池”。据明代方以智《通雅?器用》载,“潢”犹池也,外加缘则内为池;装成卷册谓之“装潢”。一幅完整的国画,要使其更为美观,以及便于保存、流传和收藏,是离不开装裱的。因为中国画大多画在易破碎的宣纸上和绢类物品上的。装裱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保护和美化书画以及碑帖的技术,就像西方的油画,完成之后也要装进精美的画框,使其能够达到更高的艺术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