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元书画珍品今天掀开面纱浙博、辽博两大馆长亲声导览

发布日期:2014-04-18

    今天11点,念叨了整整一个月的“守望千年—唐宋元书画珍品展”,在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开幕。

    36件(组)国宝级珍品,千年传承,这些故纸为什么承载了这么多的赞誉?我们将有31天的时间慢慢体味。

    展品中,除了南宋马远的《松寿图轴》,有35件(组)都是手卷和册页。所以特别要提醒的是,与通常展览从左开始不同,本次观展如同一次观看手卷的旅行,从右边开始。

    如果遇见的第一件作品是文天祥的《草书木鸡集卷》,那么,这个步调就是对的。

    看的时候,也不要忘记听。本报艺术微信平台“ART一点”里,浙博、辽博两大馆长的亲声导览,已经入驻。只要带上手机、插上耳机,36个展品故事,两位馆长会“一对一”细细说给你听。

    浙博武林馆区在杭州西湖文化广场E区,书画厅在三楼。由于古代书画珍贵,展览禁止摄影。观众过多时,展厅将限流,大家最好不要集中在双休日前往。展览到5月18日结束。

    展厅很“低调”

    为了国宝不受伤

    昨天下午,当所有的展品都已妥善入柜,布展接近尾声时,记者才被允许进入展厅。

    正要习惯性地往左边走,浙博书画部的王小红一把拉住了记者:“看,前言在右手,展览也从右边开始。”

    36件(组)作品皆是手卷和册页,只有一件南宋马远的《松寿图轴》,是一件立轴。古人写字、画画、观看手卷,皆是从右往左,所以这次展览用了这样一个“复古”的想法。

    展厅里,灯光幽暗,遇到画面色调暗沉的作品,得凑近一些才看得清细节。

    想起上一次上海博物馆的古书画展,有观众抱怨:“灯光太暗,看不清楚。”其实,这是为了保护古代书画,特意限定了灯光的亮度。

    古代书画一旦展开,为了适应温度、湿度、灯光,表面难免发生细微变化。恒温恒湿的书画厅展柜,展前经过了多次的稳定测试。光照也做出了相应调整,确保“低调”。

    为了呼应占据半壁江山的南宋作品,展览里有一些小小的细节。比如,马远、马麟父子的作品,被温馨地展示在一个展柜里。边上,还有老底子的南宋临安皇城地图。他们画的都是旧日杭城的那一块风景,你也可以按图索骥一番。

    馆长亲自出声

    娓娓道来背后故事

    在一个国际化水准的展览里,语音导览通常必不可少。此前,国家博物馆推出微信语音导览,只要在手机里输入展品编号,就能听到专业讲解,又方便又好用。

    这样的待遇,这次展览也有。今天早上,钱报艺术微信平台“ART一点”里,已经入驻了36则展品小故事。

    重点在于,导览专家是超重量级的: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浩、辽宁省博物馆馆长马宝杰和辽宁省博物馆艺术部主任董宝厚。

    陈浩为大家讲述的是元朱玉的《揭钵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卷》、赵孟頫的《吴兴赋卷》、唐佚名的《佛说阿弥陀经变相图页》4件浙博藏品的故事。

    而32件(组)辽博藏品的故事,则由马宝杰和董宝厚娓娓道来。

    每一件藏品,都有一个专属的小故事,基本上在一两分钟之内。

    在之前的一个月里,两馆专家专门为观众编写了每件作品的背后故事,作品说了什么,好在哪儿,背景是什么,在专业性之外,这些故事还特别好听、易懂。就算是对艺术没什么“自信”的观众,只要听完,以后说起这些故事,完全可以自诩“半个专家”了。

    微信“ART一点”推出观展手册

    今天上午8点,微信“ART一点”将准时推送本次大展观展手册。

    带上一部手机,跟着微信提示,开始一次完美的观展体验吧。

    展厅里有无线WiFi,但流量有限,人多的时候,要有耐心哦。

    A全赏

    36件(组)作品图文

    去展厅之前,可以先在手册里看看36件(组)作品的图文全赏,做一次预习。

    究竟展了哪36件(组),每件作品大概表达的是什么,需要注意的细节有哪些,自己最感兴趣的是哪件?

    做好准备,胸有成竹再出发。

    B导览

    浙博辽博两大馆长细说

    作为本次展览的官方导览,“ART一点”的二维码将出现在展厅入口,上面有详细使用方式。

    36则故事,只要在“ART一点”的对话框里,输入作品编号,馆长的亲声导览,就会出现在手机中。

    作品编号位于作品标签的右下方,一个黑白的小圆圈内的数字就是了。当然,在手册里,我们也会详细列出作品一一对应的编号。

    请记得带上一副耳机,独自静静看,细细听,这样可以避免打扰到其他的观众。

    C交通

          浙博武林馆区周边指南

    开展前,细心的浙博馆长陈浩会通过“ART一点”,具体说明浙博武林馆区的位置和抵达方式。

    因为西湖文化广场有点大,文化机构也不少,初来乍到的观众难免需费些功夫才能找到浙博。

    在这份指南里,我们提前帮你做好了功课。自驾、地铁、公交、具体方位图等等,一目了然。

    D深读

    展览背后艺术史故事

    策展团队有一篇比较长的文章,从艺术史的角度,细述了这次展览。

    如果看完展览,想了解更多,请记得猛戳哦。

   

本文来源:浙江在线-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