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情怀山水画家的必修课

发布日期:2013-08-25

黄健生(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衡量一个画家的标准,除了在技法、造型能力、笔墨等基本功以及画家个人的修养外,很容易被忽视的还有一个要素,那就是画家创作的作品是否来源于生活,即作品是否具有生命力。

  社会的发展会使人们的审美趣味、审美感受发生变化,但画家遵循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却是不会改变的,即生活。

  当代山水画巨匠黄宾虹说:“不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不求修养之高,无以言境界。”清代著名画家石涛也言:“搜尽奇峰打草稿。”其意都是说画家必须到大自然中深入体验,才能“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而这种置身需要真正切入到心灵深处的情感,才能碰撞和擦出具有生命燃烧的火花,创作出的作品才具有灵与肉的生命力。

  这些年来,笔者游历无数山野林壑,但始终对深邃的太行山情有独钟,尤为对太行山之“陉”,更有如浮沧海、帆长江,处险境之感。作为画家,此时不只是欣赏高山险峻,或者飞流直下的雄奇壮观,其实更多的是需要全身心地融入太行山那种铭心刻骨的传奇,才能深层次悟透太行山的痛并快乐,而不是草草描绘其山形水影。

  笔者所去的太行山多在南太行一带:南太行山的大峡谷与平常人们见到的峡谷不同,深度、长度和宽度都令人吃惊,这里的峡谷动辄几十米到几百米,倘若从谷顶算起,到谷底的高差近千米,甚至上千米。峡谷有宽有窄,宽处达四五百米,窄处却只有一两米,峡谷沿着笔直如削的绝壁蜿蜒曲折,长达数十公里。加上岩体发红,色彩鲜亮,看起来就像是横亘天际的巨幅山水画,雄奇壮观……

  在这个海拔接近2000米的区域里,群峰连绵、千壑交错,站在高处俯瞰,则怪石嶙峋、峭壁跌宕,远眺又是奇峰叠泉,山影葱茏,一条蜿蜒在绝壁之上的公路,因为有了云雾和流泉的呼应,增添了许多绮丽的韵味。除了棱角分明的峰峦给人如梦如幻、气势磅礴的感觉外,那些萦绕其间的洁白和翠绿,似乎沟壑和峡谷还镶上了一层轻纱薄绡的外衣,看起来分外迷人。

  假如作为一个普通过客欣赏一下,赞叹一下,这已经是足够了。然而作为一个画家,这样欣赏就只是非常表面的东西了,这样去解读太行山也难免显得肤浅,充其量也只能是电影般的感觉。

  到太行山的次数多了,而且每次都能沉淀一二十天的时间,好好了解大山的前世与今生,从内心深处走进大山,使得心灵与大山交融。

  太行山的亘古,一些为了活下来的先民,陆续沿着水口进入了与世隔绝的太行深处。这些水口是众多河流在连绵起伏的山脉之中流经时形成,而小的水口往往是“陉”经过之处。“陉”的本意为山脉中断的地方,太行先民在峡谷道路被山崖阻断的地方,沿崖开凿出上下垂直的拐形石道,从谷底直达山脊。太行先民付出许多生命的代价创造出世界上最危险的道路,从而被引申为“陉”,并成为太行山路的专用名词。先民为沟通往来,用自己的双手把“陉”的创意发挥到极致,他们在长达四十年的时间里,陆续在太行山中开凿出了数条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挂壁公路,它是南太行特有的景观,也是真正体现大山的魅力所在。这条条悬挂于海拔1000多米的断层岩壁上的挂壁公路,令笔者锁定对大山的情怀,于是创作出一系列有血有肉的太行题材作品近百幅。其实,你越是对大山了解,就越是有真实的感情,作品也才有了灵与肉的交融。

  山水画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历代绘画大师的不断发展创造,如今已形成了非常完整的绘画体系。生活是艺术创作最重要的源泉之一,也是画家创作灵感的主要来源,是作品产生的土壤。生活会使作品的内容充实,画家的情感丰富,能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灵感和动力。石鲁在创作《转战陕北》时,就是以毛泽东在解放战争期间转战陕北为题材的,他把生活中的素材上升为艺术。石鲁不是一个信手挥毫的画家,他只有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下笔,他把毛泽东凝神远望的姿态和壮阔的高原景色融为一体,使读者感到领袖的思绪、心潮充盈于千山万壑之间,这是作者对当时那片土地的真实情感和作者对领袖一种特殊情感的流露,才能酿造这种深沉醇厚的意境,充分表达出中国绘画所具有的传统特点。

  林丰俗创作的《公社假日》,假如他没有从小对家乡凤凰树的认知,恐怕就无法在瞬间以火红的色调创作出大革命时代的激情。公社是当时的时代产物,但《公社假日》首先是一幅山水画,作者把时代与环境融在一起,这是作者对当时时代的领悟和感受。生活中的名作由此诞生。

  其实,拥有大山情怀既是生活的源泉,也是一个山水画家需要修炼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