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号字画课堂:米芾行书尺牍技法(16)

发布日期:2015-08-11

17.“玉字旁”

“玉字旁”俗称“王字旁”,用作偏旁时无点。米芾的处理方法多是上疏下密,如《清和帖》中的“珍”字(见图一)。

18.“走之旁”

“走之旁”变化较多。即以行楷论,笔画增损不一,就有多种处理,更兼引入草法,不一而足。

先看比较规范的写法,如《三吴诗帖》中的“送”(见图二)、“通”(见图三)二字。前者作一点,然后另行起笔,稍加波动,向左上略提笔,再顿挫,送出平捺。后者点与下面相连,波动较大,捺脚平实。

《竹前槐后诗帖》中的“还”字(见图四)则又简率一些,以一个藏锋的细竖与起笔出锋,收笔藏锋的捺脚完成“走之旁”。

《彦和帖》最后有两句附言:“本欲来日送,月明,遂今夕送耳。”其中有三个“走之旁”,处理手法都似草书,例如“遂”字(见图五)。

19.“门字旁”

“门字旁”也有或近于楷法、或近于草书的不同处理。其近楷法者如《竹前槐后诗帖》末行的“闲”字(见图六)。由于笔顺不易理清,故分述如下。先左竖,再左侧横折,再以点代左侧二短横,迅速向右上挑起。然后写右半部分的短竖,至收束处不停笔,又向右上翻转,连写横折钩。最后写上右侧的两个短横,“门字旁”完毕。这从其牵丝映带关系亦可分析出行笔路线。

草率一些的处理则比较简明。如《三吴诗帖》中的“开”字(见图七),先写左竖,然后由左向右依次是两点、竖钩,完成“门字旁”。

也有另一种处理,如《张季明帖》中的“间”字(见图八),先写左竖,再写左上方的点。然后在这一点的左侧起笔写横,与点相交,化方为圆,以圆转完成横折钩。

20.“草字头”

“草字头”的写法变化亦多。以繁写的两个十字形为准,先写左边再写右边是比较固定的程式,但左边的两笔次序及右边两笔的书写次序的排列组合就有四种笔顺关系。更有草化一些的写法,近于现代简化字结构,作两点一横。亦有先左点后右点,最后写横,以及先写横,再写两点,然后带向下面的写法。这种写法相对来说更近草书。

由此可见,其行书笔顺谨依大体秩序,如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中间后两边。而变化之多往往不可端倪,不同书法家对于某字会有不同处理,即使同一书法家处理同一个字也有多种手法。只要不违背生理特点,合于一般习惯和情理,都无不可。

下举米书“草字头”数例,学习者可以依其牵丝走势,分辨其行笔路线,体会其用笔方法。如《竹前槐后诗帖》首字“芾”(见图九)、《清和帖》第七行“芾”、《临沂使君帖》首行“薛”(见图十)、《值雨帖》第二行“草”(见图十一)、《张都大帖》第二行“蒙”(见图十二)等。(16)

1号字画网行书专题:http://www.1zihua.com/gallery-21-gri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