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江书学书法:在书写的坦然与纠结中守望

发布日期:2014-02-10

    提起河北省博物馆,很多人都知道有个写书法的大江。这一点至少在河北书画界应无异议。大江者,其名江书学也。然而,“大江”名气大,“江书学”则逊之不少。我见过最多的是大江工谨精微的小楷,以及一些堂堂正正的楷书对联。那笔踪墨迹的纯正味道一看便知下过苦功,绝非那种“朝来执笔,暮已成家”的妄想者所能达到。大江除了保持一直以来的工整风格外,还追求一些开放、变化的东西。由此,我就说说对他及其书法的一点认识。首先是纠结。对于大江来说,“纠结”这两个字是由来已久的。因其“不能专一”,楷、行、草、篆、隶诸体兼擅,故有“百变大江”之誉。

    对于平正与险绝的书风比较,孙过庭的《书谱》中曾有明确分析:“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大江于书法上的纠结正在于此:是选择平正,还是险绝?是遵行古法,还是放手写去?前者,通俗一些、规矩一些,容易被人接受;后者,活跃一些、超常一些,则往往伴随着争议。该如何把握?其实,大江的纠结非他一人所有,而是所有书法人的纠结。

    书法实践不外乎笔意、体势与精神三者。而此三者,笔意的方与圆、体势的正与侧、精神的优与劣,既源于天赋,又与修为有关。前者为先天条件,如人之相貌、秉性,这一点因人而异;后者为后天因素,研习的效果,学识、修养的积累与锻炼,关乎实践层次的高下。没有人一上手就能够分别层次、明晰道理,都是要经过各自不同的磨砺过程,有的长,有的短。创作过程中,有的时候要绞尽脑汁、费尽心思,甚至濒临绝望之后,才在某一个焦躁不堪的雨夜,或者一个半梦半醒的清晨,那么豁然开朗一下。然而,应该强调的是,正因为纠结,正因为艰难,才酝酿着突破。而豁然开朗后的欣慰正是艺术创作的乐趣所在。嘻嘻哈哈、悠哉游哉地写作,往往被平庸和浮泛淹没。所以,大江的纠结与困惑只是个时间问题。从另一角度来说,大江之纠结也说明他知晓其理,却不勉强,不奢求,不激不厉,不即不离,随遇而安,拥有一份和善的心性底色。艺术的修炼需要时间、需要修养、需要认识。若以孙过庭的“三段论”分析,大江兄正处于第二阶段,虽然他仍时常兼顾第一阶段,但也可以说,他正一步步走在通往第三阶段的路上。

    由此,不禁让人想起宋代禅门大师青原行思提出的参禅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先有单纯,而后丰富,最终复归单纯,这与孙过庭的“三段论”大概同调。若能够在人生与艺术的修炼中,从单纯中发现疑惑,又能从疑惑中归于单纯,如此便完成了一个有质量的轮回。而这个轮回中,是因为看山、看水的眼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还是因为认识与判断的提升而转化?当然,心性不同、追求不同,理解不同,则体验的过程与结果也大同小异。李笠翁所谓:“从来至美之物,皆利于孤行”;朱雪个亦言:“自性宁薄劣,独步乃幽偏。”可见,至美之物的获得需要实践者之于艺术道路上的“独步”与“孤行”的选择,需要即使薄劣的“自性”的坚决与坚持。如困惑于“灵”与“肉”之间的“浮士德难题”那样,人之个体于生命欲求和精神灵境之间,总是两难碰撞的。但对于真正热爱艺术的人来说,理想的追求固然不易,然而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一步步走向它。我欣赏大江的坦诚与执着,也理解他的疑惑与纠结,更相信他会修炼得更上层楼。(江书学,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

1号字画网书法专题:http://www.1zihua.com/gallery-13-gri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