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看似简易 ,不可随意!

发布日期:2014-02-08

    在前些年举办的全国美展、双年展,以及由中国美协主办的其他大型全国性的美展上,中国画入选作品几乎是清一色的写实作品,获奖作品更是以工笔画为主,即便是有些水墨人物画,也都是在勾勒的基础上完成的,给观者的感觉就是中国画只有一种绘画形式,即工笔写实画,单调,缺少多样性。好在有关部门已注意到这一问题,在近几年举办的全国美展上,已出现了写意作品,尽管这些作品数量很少,且以小写意为主,大写意鲜见获奖,但毕竟已打破了以往格局,向前迈进了一步。

    然而一些民间绘画学校、老年艺术大学、少儿绘画培训中心在教学中却大力提倡写意画,尤其是大写意画。之所以这样,并不是因为主办方(大多数不懂绘画)有先见之明,而是因为写意画“好教”“好学”,学校不用高薪去聘请正规美术院校的教师,只需在社会上招几位会忽悠、有“名气”的画家教教,既省劲又赚钱,何乐而不为?于是乎,教出来的学生误认为学中国画不难,写意画更容易,寥寥数笔,“似与不似”,学上一阵子,也可成“画家”了……如此教学怎不误人?还有一些投机取巧者,本身绘画庸俗,借写意画大玩忽悠,欺骗收藏爱好者;更有些工笔画名家为了赚快钱,也画“写意画”,胡乱几笔,应酬买家。一位画山水的画家告诉笔者,画山水来得慢,画写意花鸟来得快,参加笔会,三下五除二,不费工夫,一上午能画好几张,钱来得容易。可见,写意画已变成了随意画、应酬画。

    笔者曾请教过一些画展的策展人、评委,为何全国美展的入选、获奖作品以工笔写实画为主。他们认为,工笔画所需时间长,见功夫;写意画过于简单,画法容易。如此解答,令人哭笑不得。这说明一些画展的策展人和评委缺乏对中国画的基本了解。其实,在中国画的历史长河中,工笔画和写意画是两个不同的绘画表现形式,是相互依存,又相互区别的。工笔画先于写意画产生,写意画则将工笔画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我们知道,工笔画是以“写实”为主的,是以工整、严谨、细致的笔迹描绘物象,注重物象的形似;而写意画是以简练、概括、粗放的笔墨描绘物象,追求物象的神似与意趣。绘画中的“写”字,最初的含义是“写实”。汉王延寿在其《鲁灵光殿赋》中说:“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灵,写载其状,托之丹青。”“写载其状,托之丹青”即是以丹青来摹写其形状。到了魏晋南北朝时,“写”的含义逐渐由“写其形状”向“写其神韵”过渡。东晋顾恺之在《魏晋胜流画赞》中提出了“以形写神”论:“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趋失矣。”宋时已将“写”字上升至神韵。南宋陈郁认为:“若写其形,必传其神;传其神,必写其心。否则,君子小人,貌同心异,贵贱忠恶,奚自而别?形虽似何益?故曰写心惟难。”(《藏一话腴·论写心》)“写”是要讲神韵的。

    绘画中的“意”则是画家主观意识的流露,表达了其心愿和情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称:“意,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指出“意”是画家通过对客观事物观察后所取得的主观结果:“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宋沈括则说:“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梦溪笔谈》)到了元代,“意”已演变为“逸气”。元倪瓒云:“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画中之“意”是“写胸中逸气”(倪瓒《题为张以中画竹》)的,这表达了中国画中的一种精神依托。明清时期,这种精神依托得到进一步发展。明徐渭在其题画诗中称:“不求形似求生韵。”清王夫之则将“意”称为绘画创作中的统帅与生命所在:“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夕堂永日绪论》)近代齐白石强调绘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由于明代文人画兴起,写意画成了绘画的主流。

    写意画不仅是自然精神与画家心境、情感的合一,而且是在民族精神与哲理下所构成的中国画特有的审美艺术观,从形似到神似再到气韵,最后形成诗、书、画、印相融合的文人画体系。因此,写意画要求画家既要具有扎实的绘画功底,又要具备丰富的文化修养。“写意”两字看似简易,却包含着艰深的学术课题,非一蹴而就的浅学。元倪瓒所说的“逸笔草草”、齐白石所说的“似与不似”等皆非随意而画。齐白石认为“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主张绘画“奔放处不失法度,谨微处不失气魄”(《齐白石谈艺录》)。即便是大写意画也是讲法度、显气魄的。我们从历代写意画家遗留下的作品来看,其中并没有草草之笔,而是处处见功夫,尽显“写意精神”。写意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不能涵盖整个中国传统艺术精神。薛永年在《谈写意》中认为:“写意,体现了中国艺术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还涉及中国画的思维方式与表现方式。从一定意义上说,讲求写意也就是讲求中国艺术的民族特色。”他写道:“在我看来,中国的艺术精神涵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载道’精神。‘载道’精神注重群体意识的表达,着重表现天人和谐的秩序和人际和谐的秩序,在中国画里一直存在。还有一个是‘畅神’精神,也可以叫‘写意’精神,比较关注个体意识的自由、个人精神对物欲的超越。这两者的互动和互补推动了中国画艺术的不断前进、不断发展。”在当今时代,我们不能偏废对“写意精神”的挖掘。

    1号字画网书画专题:http://www.1zihu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