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山水画论的启示:以形媚道(上)

发布日期:2014-02-07

    回顾整部中国画史,我们也许可以说,山水画是最具中国文化代表性、在理论和技法上都最发达的画科。诚如王世襄先生《中国画论研究》第四章所言:“山水画为文学化时期中之产品,于吾国画中地位最为重要。宋、元而后,画论大半为山水而发……”

    研究一种事物的发展,我们总喜欢追溯它的源头。这就像那一串经典的哲学问题: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尽管我们永远也不会有确切的答案,但追索过程的本身就是意义所在,会给我们很多启发。回答山水画的问题也是如此。传统山水画萌芽于魏晋时期,至东晋顾恺之(345-406)、宗炳(375-443)、王微(415-453)这三位代表性画家的出现,大致已经可以称为一个独立的画科了。尽管今天已经没有一件完整意义上的东晋山水画作品传世,但有关记载还是脉络清晰的。如顾恺之有《论画》一文,说:“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这里明确说到了“山水”。此外,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记录有好几位画家的山水画作品,如戴勃有《九州名山图》等。这些信息都显示,东晋已经有独立的山水画存在了。

现在我们可以考察的魏晋时期山水画遗迹只能是一些间接的资料,主要有敦煌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和少量的文人画家遗迹。解读这些作品中的山水元素,必须先了解几篇相关的画论。东晋山水画论主要有三篇,即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宗炳的《画山水序》和王微的《叙画》。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是现存最早的、可以宽泛地算作我国第一篇山水画论的文字,原文见于《历代名画记》中。这是一篇描述山水画构思的文章,是顾恺之创作道教故事画《云台山图》时谋篇布局的构想。顾恺之的原文并不长,但站在不同的立场上,美术史学家对此有许多解读。

对《云台山图》,我认为有几个值得注意的要点。第一,此画的主题是五斗米道始祖———东汉张道陵七试门人的故事。画面描绘的是最后第七试的场景,即张道陵对弟子王长、赵升等断崖采仙桃的考验,其故事今可见于《神仙传》卷四《张道陵传》。第二,这是一卷大构图,有“凡三段山,画之虽长……”云云。《画云台山记》中,顾恺

之对各段景物的布置都作了详细的描绘。第三,从具体技法上看,如画山和天,曰“山有面,则背向有影”“凡天及水色尽用空青,竟素上下以映日”“下为磵,物景皆倒”;如画人,曰“凡画人,坐时可七分,衣服彩色殊鲜微”;如画楼阙和鸟兽,曰“云台西、北二面,可一图冈绕之,上为双碣石,象左右阙。石上作狐游生凤,当婆娑体仪,羽秀而详,轩尾翼以眺绝磵”“其侧壁外面作一白虎,匍石饮水”“鸟兽中时有用之者,可定其仪而用之”等等。这些具体的特征,与今天我们从敦煌壁画和《洛神赋图》等局部中看到的山水是一致的,大致说来是:表现手法都是勾线重设色,色彩鲜艳;人物、动物等细节比较多,画得也比较大,比例不称;山体有远近但没有虚实,多堆砌而少掩映。这些完全符合我们对早期山水画特征的分析。

    《画云台山记》只是一件山水画作构想的文字记录,而比顾恺之差不多小一辈的山水画家宗炳则有一篇更为重要的《画山水序》传世。与《画云台山记》不同,《画山水序》才是一篇真正意义上的“山水画论”,是对当时山水画思想的第一次理论总结。《画山水序》明确提出了许多被后代反复引用,或者说影响深远的艺术思想。我以为他主要回答了两个问题,就是:一,为什么“要”画山水;二,为什么“能”画山水。先看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能”画山水。这看似是一个完全没有必要回答的蠢问题,因为看到的就可以画,还有必要说吗?偏偏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却占据了文章的大部分篇幅,宗炳为此作了一番堪称细致的逻辑推论。他说:“且夫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今张绡素以远映,则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是以观画图者,徒患类之不巧,不以制小而累其似,此自然之势。如是,则嵩、华之秀,玄、牝之灵,皆可得之于一图矣。夫以应目会心为理者。类之成巧,则目亦同应,心亦俱会。

    应会感神,神超理得。虽复虚求幽岩,何以加焉?又神本亡端,栖形感类,理入影迹。诚能妙写,亦诚尽矣。”这段话的大意是说,真山水虽宏大,但人的小小瞳孔就能收纳,因为站得远,物体在眼睛里看得就小。同样的道理,在绢素上也可以留下影像(“远映”);并且只要画得精妙(“类之成巧”),那么对眼睛来说,感受也是一样的(“目亦同应”),心的感应也随之而来(“心亦俱会”),如此则心神俱畅(“应会感神,神超理得”)。我们不难看出这一清晰的逻辑链: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张绢素以远映—类之成巧—目应心会—应会感神—神超理得。这一繁琐的推论回答了山水为什么可以画、为什么看画出来的山水也能给人以看真山水一样的感受———因为山水是通过眼睛的观察来感受的(“以应目会心为理者”)。因此宗炳的山水画论被总结为更简练的一个词,就是“卧游”。

    “卧游”一词并非见于《画山水序》,但源头出在宗炳身上。《宋书·宗炳传》记:“(宗炳)有疾还江陵,叹曰:‘老疾俱至,名山恐难偏睹,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凡所游履,皆图之于室。”“卧游”的意思就是人在家里坐卧之间也可以看山神游,这是对宗炳山水画思想最精练的概括。

    1号字画网国画专题:http://www.1zihu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