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清泉:依附性对书法艺术创作的决定作用

发布日期:2014-02-06

    被书坛誉为“学者型书家”的茹桂在《书法十讲》一书第一讲《书法艺术的历史发展与审美》中说:“书法,是借助汉字的点画书写以表现作者精神、气质和审美情趣的艺术”“书法是依附于汉字、以汉字为载体的,它是民族的文化传递符号,通过它能让我们回归过去、记录历史、展望未来”“书法艺术是根伏于中华民族天性中的独特艺术”。在以上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虽然前人还没有提及到的,但又是最基本、且对书法的创作成败最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书法属性——依附性的存在。下面我从书法的依附性这个层面来谈谈它对书法创作的影响和决定性作用。

    在谈书法依附性对书法创作的决定性作用之前,首先看一下古人对书法精品的评价标准。明人宋啬在《书法纶贯》中认为书法之极至化境乃为“刚柔相济,权正相兼,平险相错,筋骨相着,古今相参,圆阙相让,纤涩相宣,理事相符,意兴相发,字法之能事毕矣。一于刚则不和,一于柔则不振;一于权则不典,一于正则不韵;一于平易则庸,一于险怪则丑;一于筋骨则疏,一于皮肉则俗;一于古则不妍,一于今则不雅;一于圆则描,一于阙则残;一于纤则弱,一于涩则枯;一于理则不通,一于事则不和;一于意则滞,一于兴则狂”。我认为宋啬的论述只是书法精品最必具有神韵的一个层面,对书法精品标准的确定还不够全面。书法精品应该达到三美:一是意美,即意境或粗犷豪放、苍劲老辣,或小桥流水人家、婉约柔情,或万事皆空、平和中立;二是形美,即或章法布局典雅考究,或结字钤印夺目引人;三是音美,即书写内容读来舒耳不拗口不聱牙,不是谩骂也非阿谀,更不为“禁止此处大小便”等类的标语。当我们明确了书法精品的评价标准后,再来看看依附性对书法创作的决定性作用。

    一、创作工具对是书法创作的影响

    有句俗语叫“巧妇难下无米之炊”,“君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荀子所说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万事亦如此,书法创作无外乎。在书法创作中,创作工具的选择及准备是创作成功的关键。最主要的创作工具当数毛笔和墨,这是决定创作成败关键中的先决条件,其次便是书案、毛毡、镇纸、笔床及笔洗等。我这里说的书法创作工具的选择及准备,不是指一定要一切选最好的、价位最高的,而是要选适合自己创作的、禀性熟悉而得心应手的。有句话叫“只选对的不选贵的”,最好的不是最合适的,最合适

的才是最好的。

    二、承载介质对书法创作的影响

    书法的承载介质在今天一般是指宣纸。由于现在的宣纸吸水性、质地、颜色、长短、宽窄、附加特种材料等的分类特别多,且每类宣纸的制作工艺又很细致,导致在不同属性的宣纸上书写便会有非常不同的效果。故而在书法创作之前,必须要审度书法内容,仔细分析研究,选用最能帮助展激情、宣心表的书法创作介质。例如 2008 年某报刊登的张兴明撰写的《拷问“国展”临作》一文,就第九届书法国展的现象进行了关注:“在本届书法作品中,……或丰富墨色掩人耳目,或七拼八凑以求侥幸,或借纸借色欺世盗名……”对于“或借纸借色欺世盗名”,我认为作者所言有失偏颇,这是书法家对书法承载介质不同属性对书法创作影响的重视和利用。其实远在唐代,书法家、书论家韩方明已经就不同辞句需要不同与之相应的书法承载介质做出了具体论述:“夫欲书,先当想。看所书一纸之中是何辞句,言语多少,及纸色目,相称以何等书,令其书体相合,或真或行或草,与纸相当。”

    三、书法内容对书法创作的影响

    内容很重要,如同一个人,怎样才能知道是什么样的人,必须通过他的文字语言、有声语言和肢体语言,文字传达信息,声音传达感觉,肢体传达态度。只有这些才能完全表述他是什么样的人,同时一切也都是变化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处理问题,通过这些才能完全地看到这个人的学识、修养、境界以及未来发展。选择或创作意美、形美的书法内容,茹桂在《书法十讲》第九讲《书家的智能结构与基本修养》中说:“好的书法作品,总是和健康而华美的辞章是分不开。辞以书法的形式固定下来,它的意义深化在视觉的形式之中并为这一形式增加了思想容量,使人在反复观赏的同时,获得一种含英咀华的乐趣;书法因富于包孕性的华美辞章进入自己的领域,更加锦上添花,耐人寻味。”对书法内容审度应到位。韩方明所说的“夫欲书,先当想”,这里的“想”,就是让整个作品全局和谐统一。看所书一纸之中是何辞句、言语多少及纸色目,相称以何等书,令其书体相合,或真或行或草,与纸相当。北宋晁补之在《酬李应臣赠山水短轴》中也提到古人论画有“经营初似云烟合,挥洒忽如风雨来”之说,前者是构思,后者是创作,书法亦如此。还有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中说:“夫欲书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先。”其实这一过程就是我所说对书法内容的审度过程。也只有经历了这个过程的作品才称得上佳品,观后才能让人意犹未尽,耐人寻味,余音绕梁。

    四、个人修养对书法创作的影响

    我认为,修养应包括人格内涵和文化结构两个方面。表现一个人的品位高低,价值观念,对人、事、物的综合看法,修养和文化是分不开的,文化含义广泛“几近于道”,古往今来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1援人格内涵。刘熙载在《艺概》中云:“高韵深情,坚贞浩气,缺一不可为书。”“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相传唐穆宗曾向柳公权讨求笔法,柳公权意味深长地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乃可法矣。”后遂成为“笔谏”的美谈。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字如其人”。事实也是这样的,人格内涵对书法创作的影响的确不可低估。2援文化结构。书法家的文化结构应该是多极的(除书法、绘画等以外,还应具备哲学、美学、文学、设计、历史、音乐、舞蹈、戏剧、武术等学问),每个方面的了解也应该是广博的。宋代苏东坡说:“诗不能尽,益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石涛也对书法姊妹艺术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不可分割的关系做了准确的论述:“画法关通书法津,苍苍茫茫率天真。不然试问张颠老,解处何观舞剑人。”个人修养对书法创作是非常重要的,书法家创作时讲究的是“心平气和”,即个人的修养总和。王国维在《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中竟然还这样很高调地认为“苟其人格诚高,学问诚博,则虽无艺术上之天才者,其制作亦不失为古雅,而其观艺术也,虽不能喻其优美及宏壮之部分,犹能喻其古雅之部分”。可见,修养对于书法家是多么重要。

    五、创作心境对书法创作的影响

    1援创作心情。一个人的心情很重要,他将直接影响一切事物,有首禅语诗“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必定倾注着书家的内心情感——“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等因素,在什么样的心情中应创作以什么基调为内容的作品,或者以环境营造改变暂且的心情去创作必须基调的作品。比如:作者慈母刚逝,还在极度悲伤的情况下去创作兴高采烈、情绪高昂基调为内容的作品显然是不行的,即使努力去创作,也肯定弄不出精品来;如果在此情境下,创作感情基调低沉的,肯定会入情入境,作者的情感将会跃然纸上、一泻千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最忌讳的是“感情用事”“追求享受”,在艺术中(书法也不例外)又恰恰是必不可缺少的。

    2援创作环境。创作环境对书法创作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有句话说“人是环境的产物”,同样,书法也一样。如同以上所述,比如你想创作豪迈奔放格调为内容的巨幅书法作品,如果在创作开始甚至是一直与哀乐环境相伴,那么我想在此时创作的这幅书法作品肯定不是引人注目、让人爱不释手的。民族英雄岳飞在当时那种环境下所写《还我河山》草书横幅,酣畅淋漓,峻峭挺拔,大气磅礴,真是义愤之情溢于笔端,抒发了他“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伟大胸襟和崇高志向。

    六、善后装置对书法创作的影响

    我这里所说的善后装置专指钤印及装裱等。我认为这是书法家对书法创作的一种延续和必要补充,有时会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有时会起到玉中去瑕、适时补漏的作用,反之就会画蛇添足、伤口撒盐,多此一举。此时想起毛主席的一句话“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想要的东西,好的东西是让大家来认可的。例如一幅书法作品的第一竖行比其他各行少一字,那么在此处盖一压角章,则此幅书法创作既剔除了“形”的弊病,又保留了屡次创作不能达及的意美(同指上文之意美,即书法意境)。总之,书法作为我国独特的传统艺术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文化基因,也只有书法能代表东方艺术之美,它具有自己特有的规律和韵味。一幅好的书法作品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全部写真,包括他的审美造诣、人品、学识、修养和境界。只有掌握了书法创作的规律和技法,充分灵活运用好书法的依附性,多层次、多角度发挥好依附性对书法创作产生的效能,才能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创作出至善至美、令人回味无穷的精品来。正如清代著名书法家、理论家包世臣说过的:“书道妙在性情,能在形质,然性情得于心而难名,形质当于目而有据。

1号字画网书法专题:http://www.1zihua.com/gallery-13-gri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