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左《茅屋闲眺图》:山居领高逸笔舞写清奇

发布日期:2014-02-06

    赵左(左一作佐),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明万历、崇祯年间,字文度,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其山水初学宋旭,是“松江派”主力画家之一。赵左践行学养型艺术家之路,其作品体现出对道法自然理念的追求。

    《茅屋闲眺图》(见左下图),绢本设色,纵 97.5 厘米、横39.2 厘米。画作右上角用清秀小楷题写“甲寅腊月廿日为上池先生写,华亭赵左”,下钤“赵左之印”“文度氏”两方白文印。此作曾经被近人何瑗玉、叶云谷收藏,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甲寅”为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此图应系赵左精气神充沛且技艺娴熟时期的代表作。较之上海博物馆所藏同名画作,此画虽不及其繁复,但笔墨更加精练、空灵,有以一当十之妙。赵左少时便诗文出众,曾以一首“秋草诗”一鸣惊人,有“赵秋草”之誉。他后来得到顾正谊赏识,被引荐向宋旭学画,画名渐显。他的山水师法董源、黄公望、倪瓒,云山营构多出己意,论者谓“有似米(芾)非米之妙”。但与一般湿墨画家有别,赵左擅用干笔焦墨以存风骨,应从师法倪云林干笔淡墨变化而来;后又受董其昌影响,形成笔墨灵秀、设色雅致的风格,实则雅健两得。

    赵左主张画山水须尽物象之势,布景交错而不繁乱。他所著的《大愚庵遗集》已失传,散落的诗文由其弟子辑为一集存世。赵左一生贫困,因此曾为董其昌代笔。这一事实也证明赵左深受董其昌的器重。但与董其昌相比,其画更具爽健的骨力,系落拓文人不甘沉沦的写照,终与官务之余以笔墨消遣为乐、优游艺事的董玄宰之画有本质的区别。

    据有关研究成果可知,赵左作品纪年最早的为万历三十一年(1603),最迟者为崇祯六年(1633),因而推测其享年六十多岁。其艺术大致分三个阶段:万历四十三年(1615)以前属早期,泛学唐、五代至宋、元诸家,各得其要,题字方整而转折圆柔;万历四十三年至泰昌元年(1620)属中期,部分作品仍较多董其昌笔意,风格由精细写实变为简括、平面和形式化,由工谨转为自由活泼,款字趋于瘦劲;泰昌元年以后属晚期,风格平淡天真而老到成熟,书字瘦长、挺秀而锋颖尖利。

按以上分期,《茅屋闲眺图》应系赵左接近中期的画作。但我认为,此作已有一定的自家面目。为什么这么说呢?董源擅写江南“平远”山水的远景,而此作系“深远”与“高远”相结合的近景,逼人仰止,惊叹其险峻,造势不凡。董氏先以披麻皴表现结构,再用精细点法表现远树等;而赵左随山石走势粗勾、浅皴或直涂块面,内部很少用繁复、明显的线条分出琐碎结构,多用湿笔扫刷以表现浓淡关系,十分爽健、痛快而不拖沓。巨然等也作“深远”布景,但实笔较多,不如赵左此作空灵。赵左将许多景致都笼罩在湿漉漉的云雾气氛之中,既非常真实曼妙,保持了宋人写实的传统,又无过软、过硬两种弊病,更比米氏山水程式化的笔墨生动自然,也无有些士夫画那种“墨戏”的浮躁与浅薄。比之黄公望与倪瓒等人的作品,此作豁朗大气胜于黄,而曲折幽峻胜于倪,险绝生动胜于吴门诸子乃至董玄宰的一般画作。

    请看:一峰独峙,云烟缥缈笼罩山腰,有若仙境。山脚苍松古木掩映里,有一高士于茅屋窗台眺望,饱览姿态各异、远近有别、错落起伏的山石及充满生机的草木美景,虽未必吟咏,然自是心旷神怡、超然物外矣。从居士的衣着和树的鹿角梢头看,此作表现的应是初春江南之境,乍暖还寒,苔藓、野草生得不多,点到为止;然而,气息醇厚,光色温馨,笔致优雅舒畅,勾皴颇富韵律美而不显刻露。坡石上的披麻皴是如此温厚。即使是用快笔侧刷表现危峰斜面的石壁,也不像马、夏那样作斧劈皴刻削刚狠,但又不失爽硬质感。此作用笔、用墨、用色以及构图、意境等火候把握适度,既不平庸又不失控,画家的功力、学养、胸襟尽显,不愧为一幅传世佳作。

1号字画网山水画专题:http://www.1zihua.com/gallery-9-gri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