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志坚山水画随笔:心随物动境由心生

发布日期:2014-02-05

    中国山水画讲求因心造境、有感而发。而心中怎么才会有所造之境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之前,我画画只是一味追求对客观物象的准确刻画,没有什么情感的投入,认为画得“像”就是好的。结果不管我怎么画,作品还是只有形象,没有意境。后来我渐渐感悟到没有情感就谈不上绘画艺术。在绘画创作中,情感是和形象联系在一起的,有情感投入的绘画作品才会有意境。王国维有云:“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然而,在绘画创作的过程中,我们的情感活动却是以对客观物象的感知为基础进行的。我们只有到实际生活中去观察、去体验,有所感受后才能发现美,从而引发创作冲动。经过几十年对山水画的学习与摸索,我明白了画家要造好

心中之境,是离不开客观物象的。只有对大自然进行长时间的观察、体味,深入了解山川的形状、体积,整体把握山川、丘壑、云林、房屋的相互关系,才会对大自然有心灵的感悟,进而才会有心中之境。 由此,我谈谈我的两幅山水画作品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手法。

    《山光积翠遥疑逼》是一幅180 厘米见方的大画,表现的是太行一带的景致。那是在 2011 年初夏,我第一次来到太行。之前,我对太行的了解只停留在文字的描述里。我欣赏过黄山的险壮奇绝,也领略过庐山的灵秀飘逸;而一入太行,我诧异了:山体是那么的博大沉雄、浑厚凝重,一山一石无不透出一股阳刚之气;而山谷间又是那么的平实安详、空灵静谧。这就是太行!一路上,我仔细地观察着这里的一草一木,体味着一山一水带给我的愉悦,心里便琢磨着创作一幅表现太行的大画。经过对这次写生的反复整理,几易其稿,我便开始创作《山光积翠遥疑逼》这幅画。山水画史有“南北二宗”之说。我既尊崇“北派”山水的庄严,又欣赏“南派”山水的清新。二者能否在同一幅作品中得到体现呢?我想做个大胆的尝试。首先,我在画面构图上遵循“北派”风格,力求庄严沉雄、饱满厚实,中正视角取景,将“高远”“平远”相结合,使画面博大中见平实。整幅画面以山岩为主体,近景的房舍和树林便是画作的画眼,并和中景的树木相呼应。我运用中景的几块大面积的浮云拉伸画面的空间感,使画面更加宏大。

    由远及近分布的几条溪流给画面增添了些许动感。在笔墨技法上,我则偏重“南派”风格。整幅画面以传统“南派”技法为主,山岩在勾线后采用披麻皴、牛毛皴,并且多层皴擦,皴擦力求松弛,做到密而不实。皴擦完成再稍加淡墨渲染,以使山体更加浑厚凝重。树木和房舍采用双钩法,部分树叶则采用点染法来体现树木的层次。画面设色则以罩染法为主,分染辅之,增强了画面的现代气息。远处山头施淡赭石,打破画面的沉闷感。整幅画面以浑厚凝重、空灵静谧为创作主轴。

    《清音》)则是一幅一尺见方的小品。这是一幅纯水墨作品,画面追求清新淡雅的韵致。我个人觉得纯水墨会有更好的表现力。张彦远有“运墨而五色具”一说。在中国画里,“墨”并不只被看成是一种黑色,即使是单一的墨色,也可使画面产生丰富的变化。我用浓、淡、干、湿不同墨色来表现出画面的层次。山石采用披麻皴与牛毛皴相结合的手法,体现出石头的明暗变化和远近关系;先勾后皴,表现出山石的质感,再用浓墨点苔,最后以淡墨渲染。左边的远山用淡墨、湿墨层层渲染,表现出烟云蒸腾、氤氲缥缈的效果,与右边的山石形成对比,使画面更加丰富。树木和房舍采用双钩画出,再用淡墨渲染明暗面,以丰富层次。

    钱志坚,江西南昌人,主攻工笔山水。现为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山光集翠遥疑逼》入选 2011 年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作品《高峰遥瞻》入选第三届中国作品(湘潭)齐白石国际文化艺术节中国画作品展,获优秀奖。

1号字画网山水画专题:http://www.1zihua.com/gallery-9-gri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