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行书五言联

发布日期:2014-01-24

    我们这里欣赏到的这件行书五言联为清末民初时期的康有为所作。作品为纸本,纵160 厘米,横36 厘米,现藏于常州博物馆。康有为在艺术上是独步的,在精神上是独立出新的。在书法方面,他反对四平八稳,不以晋、唐欹侧绮丽为准则,力倡北碑。

    作品别开生面,自成一格。就创作形式而言,他以对联最为精彩。这副五言行书联看似较其他作品软弱,实则绵里藏针,遒劲有致。面对康有为的作品,不由使人想起春风吹皱池水,满纸起伏,漾起阵阵涟漪。人的痕迹有时就是靠作品彰显的,想遮掩也遮掩不住。康有为的独到个性始终吸引着欣赏者。他的这件作品气息与规模自出南北朝碑版,那笔墨气息、韵致、旋律如高山飞瀑,震撼人心。他腕下功夫精深,在强调笔力的同时还特别注重求变,体现出粗拙、浑重和厚实的艺术效果。作品用笔铺锋自然,藏露兼备,以露为主,点画不计工拙。大笔藏锋逆起,迟送涩进,运笔迅起急收。转折以圆转为主,当断处则断,当转处则转,有气势开张、苍茫浑穆的阳刚之美。作品用线以平长弧线为基调,长撇大捺,线条张扬动荡,营造出舒展开阔的意境。总之,作品笔意沉郁而外张,笔力圆浑苍厚,浓墨渴笔,饶有古意。

    康有为以观点鲜明的书学理论夺得书坛一席之地。1889 年,他写成《广艺舟双楫》,从理论上全面系统地总结碑学,大力倡导六朝魏碑。其“尊碑”之说对碑派书法的兴盛有着深远的影响。近代书画家符铸善于发现康有为的闪光之处,认为:“南海于书学甚深,所著《广艺舟双楫》颇多精论。”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以清代包世臣《艺舟双楫》为根基,在此基础上加以扩充阐发。每个时代都有一些名流引导大众。清代有了包世臣、康有为等人重新拨亮碑学的光芒,“尊碑”因而蔚然成风。《广艺舟双楫》的主旨是提倡、推崇碑学,反对、抑制帖学。这一立场在当时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其原因在于帖学发展至清末已走向一味求媚、不避柔弱的边缘。其实,康有为书法早年学王羲之、欧阳询、赵孟頫,后从学朱九江等,他自称,“执笔用朱九江法,临碑用包世臣法,用墨浸淫于南北朝”。由此可知,他的书法广泛吸取多方面营养,碑学养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当身处满眼帖学之中时,康有为备感不适,试图从帖学中挣脱出来。他力挺“尊碑”,振臂一呼,便很快赢得了许多有识之士的拍手称快,致使碑学盛极一时。康有为对北碑深爱有加,他在《广艺舟双楫》中列举了碑版的“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他对“尊碑”的解释是:“今日欲尊帖学,则翻之已坏,不得不尊碑;欲尚唐碑,则磨之已坏,不得不尊南北朝碑。尊之者,非以其古也:笔画完好,精神流露,易于临摹,一也;可以考隶楷之变,二也;可以考后世之源流,三也;唐言结构,宋尚意态,六朝碑各体毕备,四也;笔法舒长刻入,雄奇角出,迎接不暇,实为唐宋之所无有,五也。有是五者,不亦宜于尊乎?”康有为在书学理论上虽持见多有偏激,但其对碑学的阐幽发微是他人无可比附的。

    康有为(1858-1927),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南海人,世称康南海。光绪二十一年(1895 年)进士,任工部主事。他是清末著名思想家,曾领导“戊戌变法”,参加“百日维新”,失败后逃亡海外,后与张勋合谋复辟帝制,随即失败。他晚年居住青岛,直到病逝。康有为著有《新学伪经考》《改制考》《大同书》《康南海先生诗集》等。作为近代维新派领袖、保皇会首领,其主要的精力是在维新、保皇上,治学也在为自己“托古改制”的思想寻找注脚,对书法的理论研究与创作只能算是从政余事。不料他的政治理想都以失败告终,而“余事”却成了书法史上的闪光点。

1号字画网书法专题:http://www.1zihua.com/gallery-13-gri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