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家善:中国画应立足中国传统

发布日期:2013-12-28


  穆家善讲座绘声绘色


  穆家善与市民交流

昨日,市文联大讲堂特邀著名旅美画家、艺术教育家、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穆家善,为市民带来一场“放眼当代中国画”的专题讲座。旅居美国18年的穆家善通过自己47年的绘画创作,以中外艺术比较的方式,对中国画在近代的变革进行了梳理。他认为,中国画画家不应该拿着毛笔画西洋画,不应该拿着毛笔画西方人物的情怀,而应该弘扬中国特色。

A

谈东西差异

东方重品质,西方重感官

穆家善表示,他第一次来扬州举办讲座是1986年,第二次是三年前被邀请到扬州大学讲座,这次是第三次。“能到扬州这样一个文化都市进行交流,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

“放眼当代中国画,可能需要站在一定高度上来看当代中国画到底是什么。”穆家善介绍,将眼界放在扬州、江苏、中国乃至全世界去看中国画,所得到的感受是不同的。“如果站在国际舞台上看当代中国画,首先看到的应该是文化差别。”穆家善认为,这个文化差别来自于通过艺术家、文人、学者、作家等向社会解释、说明、展示或者是启发的程度如何。

穆家善在讲座中提到,德国人将科技发展归功于艺术家,法国几乎所有的楼房顶层都专门留给艺术家用于工作。他认为,东西方文化差异来自文化观念和文化教育方式不同,“从文化差异引申到绘画创作上,就体现在审美价值不同。”穆家善认为,西方的文化和艺术追求一种实质和科学性的东西,而东方的艺术追求的是飘逸和空灵的感觉,比较隐晦,需要想象。“比如说中国的画卷,是‘步步走、面面观’的散点透视,走到哪哪都是中心,而西方的画则是焦点透视。”穆家善认为,东方人注重的是质量和品质,而西方人则更注重感官刺激。

谈中国画

不应为学西方变毛笔素描

回顾中国画的艺术变革发展史,穆家善说,早在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渴望变革的呼声一浪高于一浪,特别是新文化运动的洪流席卷了全国。“当时的文化巨匠像梁启超乃至鲁迅,高喊中国画应该变革,需要创新。”穆家善说,当时大家认为的创新就是要参照西洋素描来变革。首当其冲的是徐悲鸿、蒋兆和等一大批杰出的画家,以自身卓越的艺术造型能力,拿着毛笔,以素描造型的审美视角,进行着艺术实践,创作出《九方皋》、《流亡图》等一大批具有现实意义、有影响的作品。但是今天回头来看,是有问题的。“因为它们不是中国脊梁性作品,不是国粹代表。”穆家善认为。

穆家善说,20世纪中叶,徐悲鸿引进了西方学院派的传统教学模式后,中国的高等艺术院校中西画科都开始注重到自然中写生,大批学生既得到了认识自然的机会,又提高了造型能力,“然而,更多的是面对自然的无能为力:到底是到自然中摄取灵魂,体验、印证笔墨,还是去描绘那些自然物象?”穆家善说,在纠结中完成的写生与创作,既丢失了中国画的国粹核心的笔墨元素,又成了自然的奴隶,即照搬自然。“我赞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说过的:‘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艺术没有生活就没有灵魂中的‘灵’,而没有中国民族精神元素的作品,便失去了中国画灵魂中的‘魂’。”

发展应立足中国传统

旅居海外18载,穆家善无时不关注着中国画的发展。遥望当今中国画坛,他发现有五大类别。

第一类是反传统。这类画家对传统中国画向前发展失去信心,干脆另起炉灶,与中国画离经叛道,越走越远。

第二类是中西合璧派。这是典型的“混血儿”型艺术形式,在人们渴望艺术创新的初级阶段闪烁着耀眼短暂的光芒,一时冲击着画坛,让人们误以为这是主流,但很快就会被历史的洪流淹没。

第三类是传统派。他们认为传统博大精深,老祖宗留下的都是好的。事实上,今天的中国画与传统的不能比。

第四类是时尚派。追赶浪潮的逐浪儿,哗众取宠,视艺术为时髦、快餐,从波普艺术中拿来主义,哪怕吸引人们的眼球三五天,也为这种虚荣而满足。

第五类是立足传统而发展。李可染先生说过:传统要用最大的功夫打进去,要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我觉得这是至理箴言。中国画要发展,就必须超越传统,而不能得到传统的精髓,又如何升华?深挖传统不是目的,彰显时代才是康庄大道。”穆家善表示,中国画应当喊出时代的声音,而当今这民族的时代声音绝不应该是“混血”的,更不是拿来主义,中国画的未来属于充满中国精神的艺术。

C

谈画家

可分九品,最上为鬼魅

穆家善曾经跟自己的老师范曾探讨过,他们认为画家可以分九品。“即正六品和负三品。”

他解释道,负三品是指一种终生画画,但不知道画画真谛的画家;一种是以画丑为生,与美相去甚远;第三种是天天努力画画,却不研究画画本身的人。而正六品则分画家、名家、大家、大师、巨匠和鬼魅。“在我认为,在西方真正能够称得上是鬼魅的画家几乎没有,能够接近鬼魅称谓的我选西方的罗丹以及中国的八大山人。”

穆家善说,罗丹的雕塑是有温度的,能够从他的雕塑上感受到生命力,让人赞叹。而中国的八大山人最让穆家善称赞的是对线条的运用方面。穆家善曾经对着八大山人画的荷花佩服不已,“一根线条从上到下,将8尺大的荷花画得惟妙惟肖。”

“西方的造型中线条就是为形而服务,中国的造型中线条里却有很多文化内涵。”穆家善说,中国画中线条用笔有来回、阴阳、顿挫、山林气、书卷气、风格修养,甚至画家当天的精神状态都能反映出来,而西方的线条则很简单。“因此如果没有胸怀、气象万千的文化内涵,是不能画好中国画的。所以,后来中国画就被称为文人画,即有学问的人画的画。”

画画看修养,书法很重要

“刚才在讲座之前有观众抱怨,我现在年龄大了,画画是不是来不及了,其实这与年龄无关。”穆家善说,像吴昌硕和崔子范这样的画家都是五六十岁才开始画画,都成为著名的画家。

“在我看来,中国画画到最后看的还是个人的修养、学问,能不能到达高峰就要看你对中国文化的看法和认识有多深,自己独特的世界观和审美观能否在自己的画作中体现出来。”穆家善表示,如果这几点做不到,你只能流于一个只处在绘画基础的画家。

穆家善认为,中国画主要是写意,不仅要画得好,书法也很重要。“如果画得好,书法不行,就像人的两条腿不一样长。”

D

谈技法

独创中国画

焦墨千毫皴

穆家善的“焦墨千毫皴”技法是继近现代焦墨山水画大家黄宾虹、张仃之后,对中国画发展的一个巨大贡献,填补了中国画山水技法的空白。他新颖高雅的“焦墨千毫皴”山水画作品,既继承传统国画精神又发扬笔墨现代特质,对中国文化艺术推向世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进而载入中国画山水画、焦墨画美术史册。

穆家善研究焦墨画已经有30多年,但是真正开始画焦墨画是从2011年开始。“画焦墨是源于一次在家休息时,拿着笔乱画,偶然发现的一种画法。”穆家善说,“焦墨千毫皴”技法,就像一千根毫毛的皴法。

他认为中国画要发展,首当其冲是技法上的改变。“如果一个画派的形成是因为技法的改变,而产生新的审美视觉气象,那么这个画派必定具有生命力,以至于会刷新中国画的历史。” 记者 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