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评判准则并非越多元越好

发布日期:2013-12-08

  ■张铁威《晨风》

  张铁威的画室和很多画家不一样的是,将一个单纯的艺术工作室打造成一个文气盎然的文化空间,里面摆放的不仅是笔墨纸砚与画板,还有诗文经典与古旧玩物。面积虽小,摆设虽简,但自有雅致。

  更多时候,张铁威也将此当做书房,躲进小屋里读书写作,竟占取了大部分时间。“因为有书,便可纵古达今,极目四海。”为此,他将这间小屋命名为“海阔轩”。■收藏周刊记者 韩帮文

  创作历程

  能走到今天这一步

  充满对老师的感念

  张铁威的出身算不上书香世家,但也是有底蕴的耕读家庭。他自幼随父研习书法,并养成了爱读书爱写作的习惯,对文字的兴趣经年不改。从小学老师到图书策划与出版人,张铁威的职业之途走得并不平顺,但艺术理想从未沉没。不断去美院进修,不断结识名师益友,不断撷取艺坛菁华,他自有一颗不倒的恒心。

  “能走到今天这一步,存于心间的只有对老师们的感念”。他曾跟随周彦生、方楚雄、梁如洁、苏百钧等老师研习中国画,获益颇丰。

  张铁威和周彦生老师有一次难忘的写生经历。“每天早上6时多便催促我们起床前往牡丹公园写生。很多时候,他中午连宾馆也不回,和我们一起啃面包。他那高大的身躯蹲坐在小板凳上,在烈日下一画便是数小时。”张铁威忆起此事此景,连连感慨周老师的劲头与热情比年轻人还要足。

  方楚雄老师同样给张铁威留下深刻的影响。“尽管他的腰椎不舒服,但对写生与创作依然抱有浓郁热情,经常一画便是数小时。”今年夏,他结束了在中央美术学院的进修,苏百钧给予其多方面的艺术指导与熏陶。他又吸收了一些宋画、工笔画的技法,在画面中追求一种更古穆、纯净、丰富的感觉。

  “时光匆匆,走一小步却要花费二十年,习画之难由此可见一斑。但路还得走下去,前景如何,无人知晓。一步一个脚印,自得其乐亦无妨。”张铁威感念着恩师情谊,继续前行。

  独特风格

  还原竹子自然状态

  脱离习气与程式化

  墨竹“一科”在中国绘画史上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已形成一条鲜明的艺术脉络。

  据张铁威的考察,墨竹画起于唐,盛于宋,光大于元,及至当代,悠悠千多年。文同、苏轼、赵孟頫、吴镇、李衎、王绂、夏昶、石涛、郑板桥、蒲华、吴昌硕……莫不赫赫有名,如雷贯耳。“前人累积的墨竹技法,丰厚盈实,加之历代擅长墨竹的人多半是文人雅士,长于诗文与书法,因此小小‘墨竹’已成巍峨之势,令今人难以逾越”。

  但是,张铁威依然“铤而走险”,持续画“竹”,并试图找到突破口,找到自己的路数。“今人视野阔广、造型扎实、构成多变、技法丰富,关键是在吸吮传统素养的同时,如何去整合现代的艺术表现手法,进而丰富与发展这一传统题材,创作出具有时代气息的作品。”

  为此,张铁威首先最大化还原竹子的自然状态,依次剥离掉竹子被文人所赋予的“平安”、“节操”等意义,尽量突出竹子的美学风致。就技法而言,他则避“写”就“绘”。“就‘写’而言,今人笔下功夫已与古人无法比拟,故可在‘绘’方面做些文章。”于是,他尝试将山水画的云的渲染技法,以及工笔的精描、写意的率性,甚至是水彩画的洒水法,以具象、意象相揉合的形式,吸收现代大花鸟画的整体处理手法,尽量调动更多的艺术表现手法去整合于一个画面当中,力求丰富墨竹的艺术含量与视觉观感。

  “自然之竹应包含更多的自然气息,而不仅仅是案头之竹。”于是,在张铁威的画面上,我们看的是风姿摇曳的“真竹”,而脱离了习气与程式化。

  对话

  有时“创新”并不是好事情

  真正经久耐看的是老祖宗遗留的东西

  收藏周刊:您作为美术类图书策划人与评论家,常年对岭南乃至广东画坛保持浓厚的观察兴趣。最近十来年,画坛开始涌动起一股“复古”的美学思潮,您对这一趋势如何看?

  张铁威:向传统回归,是对民族文化自信心的体现。有时“创新”并不是好事情。中国画与西画毕竟是有各自不同的文化体系与审美习惯。如果脱离各自体系的文化内核,而去横向交融,对各自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收藏周刊:我们这个时代更注重“多元”,在您看来,何为真正的多元?

  张铁威:“多元”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既是优点,亦是缺点。“多元”说明艺术家的个性得到释放与张扬,但从中国画的艺术评判准则来说,却并非愈“多元”愈好,比如“雅”、“逸”、“气韵”等国画应有的品格,应是殊途同归,不为外来技法而分解、淡化掉。我们应该在传统的“一元”基础上寻求风格的“多元”。没有求同如何存异?

  收藏周刊:近30年间,画坛似乎过于“多元”了,某种画风似乎“流行”了一阵子,但能沉淀下来的似乎并非那些当时能博取别人眼球的东西。您对此如何解释?

  张铁威: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拥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画,竟也面临要与国际“接轨”的尴尬局面,以体现其时代的进步性。于是乎,五花八门的作品接踵而来,流行时风一波又一波。然而,时光过去之后,人们始发觉真正经久耐看的,却是自己身边老祖宗遗留下来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传统绘画。

  名家点评

  张铁威的近作,画里画外充盈着一股静逸之气。没有走媚俗取巧之路,而取古朴、静穆之道,故其画作显得沉实而耐看。他的“秃笔”之竹,更是自出机杼,笔乱而意不乱,别具一格。

  ———刘济荣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品读张铁威先生的墨竹系列,似有一股清气扑面而来。他注重水墨的浑然变化和构图上的黑白穿插,浓淡的组合,宿墨与水的巧妙使用,体现了全图气势的和谐与统一,给人们娴静、优雅、高洁之美。

  ———黄唯理 广东画院专业画家

  展讯

  “途中———张铁威画展”

  时间:12月7日-12月14日

  地点:增城新塘镇三宜堂书画艺术中心

  【个人简介】

  张铁威:广东大埔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重彩画高研班结业。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重彩画研究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广州市美术家协会花鸟画艺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