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免衰:乱线画是改良国画的一种尝试

发布日期:2013-12-06

金秋的一个周末,与业内朋友小聚闲聊时,不免俗套叙及关于“创新”这个圈内老生常谈的话题。友人提出,在中国画创新与突破可能性的诸多切入点中,强化形式感和加强色彩表现力是当代书画家探索的两个突破口。友人的这一观点,让我想起了形式感和色彩表现力都比较夸张,且非常具有个性的乱线画及其创始人方免衰。也想到了在他的“线魂——乱线画世界”画展时,媒体对他颇高的定位性评介:“当代书画家方免衰就是中国画进行改良的其中一位,其绘画不是小的改良,而是文化取向的转移。”

对于如何改良中国画,记者采访并聆听了方免衰的观点。他认为,“线”的改变是关键。

从线条着手改变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千古画家的座右铭。毋庸置疑,追求作品风格的创新与技法的改良,是每一位书画家都在探索,甚是为之终生奋斗的目标。而年轻时深受著名书画家陆维钊的影响,研习东方绘画。上世纪80年代初就旅居美国得到西方美术教育,受法国印象主义大师修拉“点彩派”启发,创造出了以中国画的灵魂线条为核心,随意涂写,利用彩色线条的纵横交错表现来营造形象的“乱线画”的方免衰,则更不例外。

追求“从无序到有序”是方免衰的绘画哲学。他的乱线画是从混杂中获取似与非似的形象,以东方的线条寻求西方绘画的效果。他认为,中国画是线的艺术,东方人,或中国画家以线为主,强调用线来表现物体的自然形态和画家的主观情感,线不单单描绘客观物体的形态,而是加入了画家的思想,处世态度和爱憎情愫。逐渐,线成为中国画的遗传基础,从唐朝、宋朝到明清,画家紧守着“线”,朝代在改变,线一直被坚持着。

将线条扭曲与色彩融合

线条是中国画的遗传基因。方免衰表示,只有从基因着手,才能改变国画的表现形式。他说:“把线条扭曲,组成团或块,有浓密、有稀疏、有断有续、有行有留。线条的交会和重叠,在浓密处线已呈现出面,多个面的交错形成了立体的结构。所以,乱线错综复杂的组合使画面从平面走向立体,其所绘制的物体,也就出现了立体感。”

依此,综观方免衰的作品就可以发现其中的奥秘,乱线画近看抽象,远看具象,将抽象与具象联系在一起。线条是在毛笔的随意运动中产生的,笔过之处留下行动的痕迹。画者在有意识与无意识间涂抹线条,形成偶然且不可预期的结果。所以乱线画既有了预期的形象又有偶然出现的不可预料的成分。如画一盆玫瑰花,传统的国画手法是用彩线将花朵的结构绘出来,再配上有叶脉的叶子即可;但在乱线画中,会用无规则的线条描绘出来,浓线处成为非受光面,淡线处即受光面,玫瑰有了素描关系,呈现出立体花朵。又如人头像,在光照的半面,无序的线条少一些、淡一些,而另半面,乱线重叠交错,暗实而厚重,成为立体的人像,当然脸的每个细部也有线条多和线条少的安排。这种将线条扭曲,使图形立体感,予以物象素描般的结构,呈现出物体的质量、重量和色泽,让中国线有了西画的内含,使中国画与西画发生有机的联系。

中国美术学院资深美术史论家杨成寅教授说:“方免衰之画,融中西于一体而以中国民族气派为主,其画的哲学基础为太极阴阳辩法。”由此可见,乱线画只是穿着光亮的法国长裙,但它走的是功夫步,打的是太极拳。虽然有着西画鲜艳的色彩和显明的立体感,但深含国画的内核,以线为基因,未离开中国画。

乱线画带给方免衰的不仅是艺术追求上的精神享受,还因此结缘画界名家,增添了很多生活乐趣。其中有一次,在其展览现场,有一个老头手里拎了一条鱼,站在一张花卉面前死死盯着看,告诉展览负责人:“我没有见过这种画,但是他画得太好了!方先生的画线色皆乱,以乱取胜,但乱中有序,模糊中有清醒,把线美、色美、意美融为一体了。”原来,这个老头就是著作等身,研究太极哲学与美学的中国美术学院美术理论教授杨成寅。后来,杨教授拿了一篇写好的“乱线画八字议”文章,找到方免衰,并坚持拜其为师。

方免衰还告诉记者:“后来,杨教授自己做画布、画框,在地上画炳烯画,说学的是乱线画,但是画出来的却是点状画,色彩异常鲜艳,感觉十分到位。”虽然,最近杨教授的炳烯画在拍卖会上的价格远远超过方免衰的乱线画的价格。但是他说:“不管怎样,我是方免衰的学生,等乱线画被大家接受后,画价也会涨得很高。”

著名美术评论家、原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刘勃舒在观看了其个展以后说:“此新方法的尝试是可行的,所获得的效果是好的。乱线画东西方都是能够接受的。”

在方免衰看来,“改良”并非易事,尤其是对具有数千年光辉历史的中国画的改良,更为困难。然而作为一种遗产总是在不断改良中前进的,中国画的改革也是代代辈出,“与日俱进”。像现代大师齐白石、徐悲鸿和李可染均对中国画做过改良,才使中国画不断前进。而乱线画对国画的改良只是一种尝试,好坏不论,是对是错,有待年代的考察和众人的指教。

诚然,在中国画创新的道路上,不愧为勇敢的开拓者,实在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