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画行情说明市场回暖

发布日期:2013-12-06

马远 松崖观瀑图。
马远 高士携鹤图。 沈周《仿梅道人山水树石册》。

  乾隆1744年作 御临唐寅·文徵明兰亭书画合璧。

  南宋宫廷画家“业余创作”秋拍高价频出

  继近现代书画高价频出后,古画精品行情也看涨。在北京保利3日举行的秋拍古画夜场中,南宋宫廷画家马远的《松崖观瀑图》和《高士携鹤图》两件作品成交额达6555万元,成为该板块本季最高纪录,刷新其画作拍卖纪录。此外,乾隆《御临唐寅·文徵明兰亭书画合璧卷》及“明四家”之首沈周《仿梅道人山水树石册》成交均在5000万元以上。

  北京保利执行董事赵旭表示,按惯例藏家对古画知之甚少,但这次这么多人关注,说明书画市场的确已回暖。

  有专家认为,“开门”的宋画存世量很少,精品属于国宝级别,价值当以亿元计。而散落在民间的一些宋元时期的无款之作往往被会不懂行的卖家当做明清书画转手,因此有丰富古画鉴定经验的买家或能捡漏。

  宫廷画家“业余创作”受捧

  在北京保利3日举行的秋拍古画夜场中,被书画界喻为“南宋四大家”的马远的《松崖观瀑图》、《高士携鹤图》均拍出高价,其中《松崖观瀑图》以1200万元起拍,以4082.5万元成交,刷新其画作拍卖纪录,《高士携鹤图》同样以1200万元起拍,最终以2472.5万元成交。两件作品合计成交6555万元,成为本季该板块最高纪录。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件作品都是“马远”款而非“臣马远”款,是他在南宋画院供职时的业余创作,显得更加轻松随性。

  书画专家刘金库曾介绍称,在构图上,马远改变了五代、北宋以来的“全景式”,善于“以偏概全”、小中见大,只画一角或半边景物以表现广大空间,因此被称为“马一角”,品评者对他这种“残山剩水”的独特画风赞赏有加。另外,这两幅画虽然是扇面,中间却没有夹扇柄的痕迹,说明藏家对其非常珍视,没有作为纨扇使用,故经历数百年风霜之后品相依旧上乘。

  记者了解到,它们先是被曾供职于上海海关古玩出口检查部的英国古玩商史德匿(E.A.Strehlneek)收藏,并与其他宋代圆光集成12开。

  此后,这些作品经近代著名鉴藏家顾洛阜、王季迁之手,大部分已经入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和克利夫兰博物馆。此外,乾隆《御临唐寅·文徵明兰亭书画合璧》及“明四家”之首沈周《仿梅道人山水树石册》均以超过5000万元的高价成交。

  保利拍卖执行董事赵旭表示:“一般书画藏家的收藏脉络是由浅入深,由今至古,逐渐积累知识储备,所以藏家对当代水墨了解最多,近现代书画略少,古代书画最少。但这些精品有这么多的藏家参与竞争,说明市场已回暖。”

  业内人士:宋代书画以亿元计

  收藏界有“一页宋纸,一两黄金”的说法。著名古画专家朱绍良多次表示,宋元时期的古代书画价值之高毋庸置疑,其次才轮到明清的各大家。但由于存世量少、赝品多,许多人根本不懂如何鉴定古画,因此转而追捧近现代作品,这也使得市场价格显得厚今薄古。

  他认为,宋代书画的市场标准是以亿元计,元代的在七八千万元左右,明代的在四五千万元左右。

  也有藏家表示,正因为古画似乎是“非主流”板块,远不如近现代引人关注,所以泡沫相对小,如果拥有名家真迹的话适合理性对待、长期持有。

  行家提醒:无款古画或有“漏”可捡

  尽管大家都知道古画非常稀缺,但总会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到一些似是而非的作品,有的路边摊上也公开叫卖名家“真迹”。记者此前在文物鉴定站等地采访时就曾看到,许多市民抱一卷卷泛黄的画作前来,但专家一打开就说是新仿品,有的还是印刷品。

  行家胡先生认为,收藏者应该多做功课,不要一听到是宋元画作就认定是赝品,最好先选择一些大家公认的真品为参照物,反复对比其书法、笔墨、印色、落款、语法、纸张和时代称谓等细节。“大件的古画已被馆藏机构收纳,民间很难再现惊喜,一些小件的宋元古画多为无款之作,有时候的确会被不懂行的卖家当明清作品卖掉,那么有经验的买家或许能从中捡"漏",赚取差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