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明泉:从“蛛丝马迹”鉴定书画真伪

发布日期:2013-12-06

    “书画鉴定说到底就是一个比较问题,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定。拿在一起一比较,就很容易看出区别来。”享誉省内外的文物鉴定专家崔明泉,日前在山东省博物馆学术报告厅举行的一场学术讲座中,这样表述自己的观点。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定
  这场讲座是齐鲁文博讲坛系列学术讲座之一,由山东省文物保护与收藏协会、山东博物馆联合主办,取名“鉴事感言——崔明泉先生书画辨伪谈”,由崔明泉通过自身的学识和亲身经历,介绍书画辨伪知识,提高书画爱好者鉴别书画真伪的能力。
  崔明泉受聘担任省文物专家委员会委员、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从事文物鉴定和文物征集工作近六十年,足迹踏遍国内外文物市场和博物馆,经手鉴定的各类文物有上百万件,积累了丰富的文物鉴定经验,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对玉器、陶瓷器、书画、青铜器、杂项等均有涉猎,尤其擅长书画鉴定。他还著有《中国书画鉴定:真迹与伪作》等学术著作及多篇论文。
  崔明泉说,一件书画作品的真伪,可从技法、印章、纸质、落款、装裱等多个方面进行细致比较,再结合艺术家独特的个人艺术风格等元素,作出准确判断,从而避免上当受骗。
学会观察 “蛛丝马迹”
  对于书画家来说,由于个人笔法、习惯不同,使用的笔墨等材料不同,所以能够创作出风格各异、个性突出的作品来。正是从这些方面比较,就能观察出蛛丝马迹,判断真伪。
  崔明泉说,书画创作讲究法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 “骨法用笔”。“古人在创作书画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很有规范性的法度,书画家遵循这些法度的同时,又总会在谋篇布局、笔墨使用、书写特点等方面体现自己的个性特点。”
  他举例说,比如用墨,过去古人就说“墨分五彩”,墨的浓淡不同,能让作品呈现出不一样的审美效果。“清代有两位书法大家,一位叫刘墉,一位叫王文治,一个人喜欢用浓墨,一个人喜欢用淡墨。如果非常了解和熟悉这些个性特点,对辨识真伪,自然是非常有帮助的。”
  但是,对作伪的书画来说,其手法往往非常隐蔽,甚至比较高明,很难一目了然地辨识出来。崔明泉认为,作伪的手段再高明,总还是有漏洞可寻。“书画作假,使用的手段无非是临、摹、仿、造。对于有一定书画常识的人来说,最后一种‘造’,也就是没有什么依据,凭空生造出来的作品,还是比较容易辨别出来的。对于一些水平比较高的临、摹、仿的作品,就需要花些心思,这些伪作,乍看上去可能乱真,仔细辨识起来,因为刻意模仿,会发现其笔画不那么自然流畅,线条生硬,气韵板滞,从而就能鉴定出是赝品。”
  崔明泉说,印签也是鉴别真伪的依据之一。“在没有照相技术之前,单凭手工制一方与原作完全相同的印是不可能的,所以鉴定古书画,对比印鉴有一定作用,凡是有印章不符的作品,十有八九靠不住。当然,现代书画的印鉴对比起来就更加困难些。”
  他认为,印章的材质、印泥等不一样,包括盖印章的时令不同,都会有细微的差别。“这方面的比对,应从规格无误、笔画精确、刀法沉稳、意味醇厚等几个方面去分析研究,伪作在这些方面也会露出马脚。”
不要上了表面“老旧”的当
  就市场上出现的作伪古字画来说,一般作伪的手法,无非是想方设法把这些
字画作“老”或者作“旧”,让经验不足者一眼看上去,便以为是年代久远,误为真迹。
  那又该如何判断什么样的“老”、“旧”属于作伪呢?作伪者又是如何作伪的呢?
  崔明泉说,作旧的方法,大部分是水染、烟熏,“不能一看表面老旧就相信是古代真迹。还要仔细观察材料、笔墨,通过这些方面进行细致比对,也能确定真伪。”
  此外,在书画装裱方面作老、作旧,伪装成“老裱工”,也是造假的手段之一。崔明泉说,不同的历史时期,装裱的格式不一样,使用的材料也不一样,所以应该了解不同时期的裱装规格,了解各种各样的裱法。“现在,在装裱方面作老作旧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可称为新裱旧格式,现代人照着过去的样子仿作。另一种,是套装,就是做出新画来以后,找一个同样大小的旧画,民国的也好,清末的也好,把原来的画拿下来,把新画裱装进去,过去人叫‘金蝉脱壳’。这两种方法都很容易蒙蔽人,所以不能轻信老裱工,还是要全面的比对。”
  崔明泉表示,以上几个方面的比对,在书画鉴定中易于掌握,便于操作,是不可或缺的手段。时间久了,会在自己的头脑中积累大量的样本。“在遇到需要鉴定的书画时,不必找实物比较,拿头脑中的样本加以比对,同样可以找出差别,分出真伪,这正是书画鉴定者的基本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