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书法核心是书卷气它始终是中国书法主流

发布日期:2013-12-01

■蔡显良草书扇面


 

■蔡显良草书陆游诗条幅


 

■蔡显良行书团扇


 


  蔡显良教授接受收藏周刊专访:
  穿过静默的走廊,推开门,迎面是几乎占满整幅墙壁的白色木格窗户,初冬的阳光骤然扑面而来。
  宽敞的书房中两张巨大的书桌相拼而立,大书柜,大沙发,墙上两幅字轴,此外并无纷扰缀饰之物。除了桌上一台处于关机状态的电脑,再无其他新浪潮之器械。
  阔朗而有古意。
  书房主人蔡显良,清瘦锐视,阐述观念时刚朗分明,同时亦是性情中人,说到关键处毫不掩饰内心爱恶。我们的谈话,从他的新书《宋代论书诗研究》开始。 
  ■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
  简介
  蔡显良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暨南大学书法研究所副所长,暨南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广东省书法院特聘研究员,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师从黄惇先生,并问学于曹宝麟先生。著有《宋代论书诗研究》、《康有为》、《二十世纪中国绘画赏析》、《中国符号文化(文玩卷)》等。
  谈
  论书诗
  对论书诗正进行开拓性研究崇尚魏晋书风纵贯有宋一代
  收藏周刊:何谓论书诗?蔡显良:论书诗指那些能够反映同时代的书法审美观念、折射书法创作思潮、透露书坛活动信息、以歌咏书法作为创作主题的诗歌,包括纯粹评论
书法之诗,亦包括那些虽是歌咏书家和文房四宝、内容却能涉及书法审美思想的诗歌。“题画诗”的论述古已有之,但对“论书诗”的广泛研究却是近些年的事,系统性的深入研究,则是从此书开始。我也是最早涉足这一领域的研究者之一。
  收藏周刊:论书诗何以兴起?何时兴起?
  蔡显良:论书诗兴起和文人有不可隔断的关系。古代很多书法家首先是文人,书法在他们口中虽被称为治国大业外之余事,但悉心把玩时照样呈现精致面貌。书卷气通过毛笔渗透其中,书法高雅气质立现。民国时林语堂甚至认为,中国书法是中国美学的基础。
  论书诗既属文学作品,也是书法理论的一部分,和文学兴衰及书法发展息息相关。它自唐代出现,宋代达至高峰,明清则是其第二个繁盛时期。
  收藏周刊:宋代书法思想的重要观念是什么?
  蔡显良:崇尚魏晋思想纵贯于有宋一代论书诗中,这与王羲之书圣地位在唐代的确立有直接联系。“数字锺王尚贾余”,宋代林逋论书诗中,崇尚魏晋书法思想萌芽,到南宋末期复古思想回归,“禊帖至今家家有”。

  谈
  文人书法
  既有技法又有深层内涵才符合书法史发展规律
  收藏周刊:书法与文人的关系自古无可隔断,您如何看待“文人书法”?
  蔡显良:文人书法并非文人和书法的简单叠加。文人书法是具有文人气的书法。文人气的核心就是书卷气——行笔者的文学国学修养、内在的文化情趣付诸纸端,呈现蕴藉含蓄、潇洒自然的雅致状态。古人对绘画的第一要求是气韵生动,我想书法也应如此,万不可张牙舞爪、剑拔弩张。成为书法家必须有两个条件:第一、有技法,第二、有学养,学养包括书法领域的知识和书法领域之外的全面修养,若只偏重于某一方面都不能称之大家。
  收藏周刊:文人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中地位如何?我们关注到当代有太多新思潮与新流派。蔡显良:中国书法史简单来讲就是文人书法史。现在不少年轻人想标新立异。然而,不管碑学、帖学还是任何流派,大浪淘沙,既有精到的技法素养又有深层次内涵者才符合书法史发展规律。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文人书法始终是中国书法发展的主流。
  谈
  书法发展
  书法依附于汉字而生命力强大很多人在为它的发展尽心尽力
  收藏周刊:书法曾在中国文化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我们发现,当下它与大众渐行渐远。
  蔡显良:汉字曾经历多番磨难,从五四时胡适叫嚷“取消汉字”便可见一斑。时至今日,毛笔甚至硬笔都已被电脑逼迫到边缘。严格意义上来说,毛笔最实用的基础已经失去。
  收藏周刊:这对它的艺术化进程有何影响?
  蔡显良:有学者曾认为,毛笔脱离了实用书写,反而更有利于其发展成一门纯粹的艺术。我觉得这有一定道理,不全面,因为,失去实用功能必然对书法发展带来困难。现代人要想成为书法家需要比古人更努力,而路越难,显然走的人就越少。
  收藏周刊:那您对书法发展抱持怎样的态度?
  蔡显良:其实书法离我们并不远,不仅高居展厅之上,还通过招牌题字、装饰技艺等在日常散发魅力。并不存在书法要灭亡的事,身为传统文化,它的生命力强大,有很多人在为其发展尽心尽力,比如我,还有高校里的很多书法老师以及社会上的人。书法依附于汉字,这是其强大的生存背景,只要汉字不灭,书法永远不可能灭亡。我敢肯定地说这一点。
  他的话字字分明,他所给予的这些观念的阐述,带有学院派的严谨气息。然而,说到“只要汉字不灭,书法永远不可能灭亡”,说到“很多人还在为书法的发展尽心尽力,比如我”,其内敛的深情还是一览无遗。他并不愿过多谈论自己过往成功的细节,也毫不掺杂大悲大喜或自鸣得意的个人情绪,写字,说字,他引领来者关注的,始终是书法本身,艺术本身。采访即将结束时,他要在送我的书上题字。年轻的研究生走了进来,自然地、恭敬地在一旁侍墨。这个落笔的场景坦然自若,又显自珍自重。我想起四个字,吾道不孤。在这样的世俗的浪潮之中,个体内心的使命感,将会抵御冲击并让人继续前行。任何物质都会毁坏,然而思想和内容会在传承中得以强壮。

  这样的一个瞬间,持笔的老师,侍立的学生,不断生发在白纸之上的墨迹,亘古不变的日光流动于斑驳的窗棂之上。
  这种凝结了时空的庄重感觉无法言传,令人难忘。 (潘玮倩)
  学书法不必从楷体开始篆隶行草更具艺术性
  收藏周刊:为推动书法传承,政府机构和民间都在努力。我们留意到初学者大多从楷体学起。您对此有何看法?
  蔡显良:学楷这个观点可追溯至苏东坡时期,他说“楷如立、行如行、草如走”,一个人也应先学站立。我则认为“学字先学楷”不科学,篆隶楷行草,篆书在秦代成熟,隶书自汉代已广泛应用,我为何要反过来先学唐代才成熟定型的楷书?只要这个问题回答不清楚,从楷体学起的观点就无从成立。楷书是成熟最晚的一种字体,而行书草书在魏晋就已成熟。
  收藏周刊:成熟最晚,是否意味着纳众之长?
  蔡显良:这不对,它是楷书,和篆书隶书等还是属于不同的字体,尽管赵孟頫\讲“用笔千古不易”,但具体技法有区别。楷书高度程式化、规范化,如果从艺术性角度来讲,它的艺术性最差。那我为何不去写艺术性更高的呢?
  收藏周刊:也许有人认为它实用。
  蔡显良:更实用的是行书。楷书确实实用过,在科举考试上,但实用也分场合。楷书好比出席晚宴时的精心打扮,日常生活中谁又会时时西装革履?我认为日常生活中干净利落就是端正,行书就是如此。楷书不是端正,更多的是刻板。
  收藏周刊:所以可以从行书入门?
  蔡显良:没问题,从篆隶行入门皆可。先学楷再学行草,从书法发展史来看就是不对的。而从笔法上看,楷书是最复杂的一个系统。我建议小孩子从隶书开始学,它承续篆书,基本中锋用笔,字形接近当代,容易掌握和培养信心。
  收藏周刊:您个人喜欢哪种风格的创作?
  蔡显良:我比较喜欢魏晋以来那种潇洒自然、飘逸遒劲的风格,兼具书卷气的高雅内涵,如果用四个字来说,就是刚柔并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