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是写出来的” 画家康宁批评书画界浮躁现象

发布日期:2013-11-24

    郑板桥诞辰320周年、扬州八怪纪念馆建馆2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周五起在我市举行,国内267位书画名家以各自精品力作,表达了参与活动、缅怀先贤郑板桥的强烈意愿。

    昨天,来扬参加相关活动的国画大师李苦禅入室弟子、著名花鸟画家康宁,携弟子中国铁路文联美协主席李嘉存作客扬州报业传媒集团,了解新闻出版流程,参观中国雕版印刷技艺,观摩文津阁本《四库全书》原大原色原样复制产品、古字画宣纸高仿产品等,对扬州报业传媒集团一手抓新闻宣传、一手抓产业发展的理念、成果予以赞赏。

    接受本报采访时,康宁毫不掩饰对郑板桥、“扬州八怪”诸家的钦佩与尊崇。他说,任何有志于书画艺术的人都应该深刻理解“书画同源”,中国画不是画出来而是“写”出来的。

    采访之余,康宁还和弟子李嘉存合作作品《柿柿大吉》并赠送扬州报业传媒集团,期望报业集团在新闻宣传与保护、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取得更多业绩。

    记者 王鹏    

    谈郑板桥

    默写“四书” 遥尊吾师

    这次来扬州参加纪念郑板桥诞辰320周年活动,是康宁继5月来扬出席“怀水清兴”个人书画艺术展后,半年内第二次来扬。

    “半年内两次去同一个地方的,只有扬州。”康宁说,在扬州,他想多看看郑板桥的作品,多感悟郑板桥当年的生活气息,“郑板桥实在太了不得,我画竹兰,不是学苦老(李苦禅),而是将郑板桥视为前贤恩师。”

    康宁心中的郑板桥,其地位高崇,艺术形象极为丰满。

    “恩师对我说,有清以来,画鱼者首推李方膺,次者八大山人。画竹者,唯有板桥,无出其右。”康宁说,李苦禅是近代大家,有这样的认识是非常不易的,他没有因为老师是齐白石,就说老师画的竹子最好。

    一世兰、半世竹,画竹兰的难处,郑板桥有“人人为之,不得好”的感慨。

    “我也画竹,就是和郑板桥学的,只是这么多年,只得皮毛而已。”郑板桥为何能画好竹?康宁说,书画艺术必须有极为深厚的文学功底,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郑板桥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一生熟读诗书,能默写“四书”,这绝不是常人能做到的。

    “屈原的《离骚》一共377句,近2500字,每天早晚我都各背诵一遍,这也是向先贤学习吧。”

    谈中国画

    “不会”写字成不了书画家

    “书画同源,画家首先得练得一手好字,即使不能成为书法家,也必须‘会’写字。”

    康宁说,苦老对“书画同源”有12个字的认识“书至画为高度,画至书为极则”,恩师生前经常告诫学生,中国画一定要学习书法,中国画是“写”出来的,不是画出来的,所以他要求学生每天写字。

    “苦老一生练习‘正书古石第一’的《爨宝子碑》、《爨龙颜碑》,‘大字无过瘗鹤铭’的《瘗鹤铭碑》。而他在去世前一天夜里,还在写字,他的笔墨能够有这样的成就,和郑板桥的成功是一样的。”

    康宁说,郑板桥学楷书、隶书、行书、草书,然后结合起来,自创六分半书,太难得了,“我习一辈子《孙过庭书谱》,也没创出什么自己的体来。”

    “每一个中国画家,必须得写字,即使不成书法名家,至少要会‘写’字,否则,成不了、也配不上书画家的称谓。”

    批评圈内浮躁

    “大师”岂是自封?

    现在,书画界“大师”满天飞,让人眼花缭乱。对此,康宁直言:仅凭自封,就是“大师”?

    康宁举例,钟繇的书法“云鹤游天”;王羲之的书法“虎卧凤阙,龙跃天门”;卫夫人在《笔阵图》言“横”如千里之阵云、“点”似高山之坠石、“撇”如陆断犀象之角、“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奔雷、“努”如百钧弩发、“钩”如劲弩筋节;《孙过庭书谱》称“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

    “要说自己是‘大师’,你首先得会写字,然后再达到‘奇绝’的要求。”康宁说,什么叫行云流水?字写出来就好比瓶里的水倒出来,一气呵成,而不是做出来的。写字,手中心中得有这样的感觉,才能有成就。

    寄语扬州画家

    学好传统再言创新

    在自己的笔墨生涯中,除恩师李苦禅外,康宁还将郑板桥为代表的“扬州八怪”视作艺术上的老师。

    “我画竹学郑板桥、画鱼学李方膺,梅花我不多画,因为自古画梅花除金农外,很少画得好,比竹还要难画。”康宁说。

    作为“八怪”故里,康宁对扬州当下的书画艺术传承有着自己的看法。

    “来扬州两次,大家研讨中还沉浸在以‘扬州八怪’为豪、为傲中。可老是引以为骄傲、自豪哪行呢,扬州的书画家在学习、继承‘八怪’艺术上又有哪些作为呢?”

    康宁说,扬州提出打造“新扬州画派”,首先一条就是扬州的书画家们得好好研究、学习传统,提高自身艺术水准,这样才能出人才出佳作出成就。

    “创新可以,但必须建立在学深悟透传统的基础上,才可能不落窠臼。‘扬州画派’的水平是国家级的,如果扬州人自己都不重视,自己都领悟不了、研究不透、挖掘不深,几代人下来,还有谁能继承?”

    康宁提醒,中国画没有新老之分,只有好坏之分。好的千年不变,还为后人所推崇,这是想“创新”的书画家一定要深刻认知的。

    合作挥毫

    点睛之笔显深厚功底

    采访过程中,李嘉存受师命现场泼墨。半个小时过去,李嘉存的笔下,一只雄鸡立于岩石之上,周围遍植柿子树。

    “老师,画得汗都出来了,鸡舌我没功力点,柿子还差两只,您快来救个场吧。”李嘉存一番话,令画室内充满轻松愉悦氛围。

    看徒弟发出“求救令”,康宁笑着走到画前,补上柿子、着色岩石、点上鸡舌,不时讲解笔墨技法,对这样一场难得的学习机遇,在场的书画家驻足屏息,目不转睛。

    “鸡舌,点睛之笔,一横落笔看似随意,可这一笔让雄鸡打鸣神态尽出,大家的功力可见一斑。”扬州八怪纪念馆馆长刘方明感慨道。

    题上款、铃上印,师徒合作大功告成。

    “这幅画叫《柿柿大吉》,谐同‘事事大吉’、‘世世大吉’,祝愿扬州报业传媒集团各项事业发展顺利。”李嘉存的一段话,引来满堂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