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号字画课堂:山谷书法钩沉录(16)

发布日期:2015-08-11

第十五讲“三希堂”所载山谷《伏承帖》为两件手札考

世传《三希堂法帖》载有的山谷《伏承帖》为小行书手札,笔者以为这是两件信札,应予分开。今考证如下。

宋人尺牍手札一般都有大致习惯的尺寸,通常长度在30至50厘米左右,字数一般也不过10余行百余字。以笔者亲见山谷手札为例,除《伏承帖》外,最长者《云夫七弟札》为18行242字,《致无咎通判尺牍》不过17行202字,《致天民知命大元簿尺牍》16行196字。而《伏承帖》计22行226字,明显超出常规。其次,以其文字内容看:

庭坚再奉,伏承去冬已毕大事,无怨无悔,何慰如之。不朽之计,属之不肖,从来荷相知甚深。遂接婚姻,岂敢以不能为辞?但扰扰,未能措意。文字差遣稍定叠即便为之。萍乡家兄数书丁宁也。侄女子得以箕帚承朝夕之事,窃闻家母慈仁,待之不异诸女,感刻感刻。

庭坚自失知命弟及平阴王氏妹,须发尽白。到荆州来拊其丧。心欲折矣。知命所携数百千,皆为天民弟枉费之矣。六月初,失知命之第四子牛儿,此子精慧异于常儿,窃以为门户所寄,不幸失之,至今不能去怀。知命之幼子同惜,今又疾作,不保旦暮,意绪可知也。祭文不成言语,盖目前百事不可意,勉强为之耳。庭坚再拜。

以上两段文字,前(11行102字)后(11行124字)文意、语气以及书写时的笔性皆明显不同:前一段文辞平实而亲切,充盈着亲情、友爱之感;后一段则文辞懊恻,百无聊赖,充满悲伤之意。很明显,《伏承帖》应是两件不同的信札连缀混淆的结果。为了更准确解读山谷书法及文献,现再将前后两札分开,并按通常习惯分别将两段命名为《毕大事帖》和《百事不可意帖》(见图)。

按文字内容推断,《毕大事帖》当是写给一位刚刚为亲人服孝期满的友人的信件,且此人应与山谷家有姻亲之好。考山谷交谊,颇疑此人即湖北安陆县李通儒。《黄庭坚全集·别集》卷十载有为李通儒之父撰写的《承议郎李子平墓志铭》一篇,中有这样的叙述:

(李子平)第三子通儒就学……通儒盖登熙宁六年进士第……年八十有三乃终,盖元符三年。……大夫君(按指通儒)之子悖,妻庭坚之兄女,以婚姻故来乞铭……

由此可以肯定《毕大事帖》实为致李通儒的一件信札,时间在元符三年(1100年)往后的第二年,即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时山谷已自四川出峡,四月之后滞留荆州(今湖北荆州市),泊家沙市。

至于《百事不可意帖》中有“到荆州来”语,知也应是建中靖国元年所作,但受书者尚不可确定是何人。(16)

1号字画网书法专题:http://www.1zihua.com/gallery-13-gri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