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号字画课堂:苏轼《黄州寒食帖》解读(2)

发布日期:2015-08-11

第二章《黄州寒食帖》之书法艺术解析

《黄州寒食帖》书于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三年,即元丰五年(1082年)。墨迹素笺本,纵34.2厘米,横199.5厘米,行书17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代把晋、唐、宋、元、明的书法概括为“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意”即内心感受,“尚意”则是特别注重作者内心的主观感受和个人的书写心态。《寒食帖》就是“尚意”书风的代表,也是苏轼最伟大的作品。为何《寒食帖》这样经典的作品会诞生于苏轼最失意的谪居黄州之时?尽管他晚年的生活比黄州时更为恶劣,但是修炼得心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人肺腑却平静如水,那就不再令人期许了。或许,心境,艺术最宝贵的激情,才是“尚意”和“尚法”能相互撞击的催化剂。

就诗文而言,开头“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平铺直叙,不再艰涩用典,似乎是“乌台诗案”之后人变得自然率性了。“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给人一种萧瑟的心境;“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是比较复杂的心情描写。至此,本诗的基调已跃然活现,是花抑或是泥道出他不肯随污泥同流合污的固执。“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讲述病后忽然发现头发都白了,在历经惊恐、折磨后对青春流逝的伤感之情。

读完第一首《萧瑟》就读懂了此诗中苏轼的心情,似乎与书法视觉图形产生融合———平实自然,不刻意求工。“年”字长竖不经意间长抒直插,重复了就用点代替;同一行中又有“春”字,重复亦用点代替。“惜春”“花泥”“暗中”等字中有牵丝,造型极美,却又婉约。可见苏轼豪放中不失细节的温柔,丝毫不见技法的卖弄和矫情,自我调侃和自我解嘲中暗透着豁达,是毁誉之后的豁达,可谓境界也。

整观第一首诗,平实而不平淡,给人印象很深的是“年”“萧瑟”“海棠”“燕”“偷”等大字,在整体中产生对比,使其具有冲突矛盾。到了第二首诗的“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中“势来”二字,诗绪一变,真可谓势来不可止,情绪汹涌澎湃,线条随之跌宕起伏、变化莫测。“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细品诗文,我们常为书法之视觉图式和诗意本身而陶醉。比起第一首,“势”“里”“破灶”“寒”“途”“穷”等大字在行中占的位置更显眼,冲突更激烈,预示着作品更加放纵,尤其“破灶”至“衔纸”这三行最为激烈。

细品“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这三句,线条外柔内刚,真可谓绵里藏针。然而此时的苏轼沮丧、潦倒,诗文中的“空”“寒”“破”“湿”与书法形式的表达深度契合。“空”和“湿”极小,“破”和“寒”极大,对比强烈。又似乎只有这种对比才能表达实景———厨房“空”、灶台“破”、芦苇“湿”,表达出苏轼心里那种荒凉、寒冷、郁苦、污浊之感。这四字不仅是全诗的核心,也是书法图式的焦点,耐人寻味。书至此,映入眼帘的“破灶”到“衔纸”,书法用笔从笔尖到笔肚再到笔根,跳跃激荡。线条中出现破锋、枯涩的意象,时而轻,时而缓,时而重,时而拙,时而高亢,时而锐利,好像手中之笔也因情绪的变化而进行微妙的调整,作者在经意和不经意间完成了不可复制的杰作。(2)

1号字画网书法专题:http://www.1zihua.com/gallery-13-gri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