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号字画课堂:曾来德讲书法(17)

发布日期:2015-08-11

第七讲“书法家学者化”

前几年书法界曾经有一个很流行的观点,“书法家学者化”,我印象中好像文学界也有“作家学者化”一说,不知道是谁先谁后,或者谁影响了谁。不过这都没有关系。“书法家学者化”事实上是强调书法家的学术素养、人格修为以及人文关怀这些精神性的因素。但最终衡量一个书法家的成就还是要看他在书法艺术本体意义的创造上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如果一个人的书法还没有上升到自觉的艺术层面,他可能是一个诗人、学者、官员,字也写得不错,但不能算是一个书法家。书法家不可能像学者那样系统化、逻辑化地研究学问,书法家善于直觉判断,他的学养、人格精神必须要通过艺术形式来体现。就跟中国诗歌中的律诗一样,要用最简短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意趣和想象。书法家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的体验和看法是一种哲学化的提炼和提升,很简洁、很干净,不能表现得太复杂。所以对一个书法家来说,首先要研究书法艺术的规律,要有创造性。学问是一种人格修养,学问好了可以转化一个人的气质,但不能代替书法艺术本体上的修为。所以衡量书法家的标准不是他的学问大小,而是书法艺术本体上的高度和通过技巧表现出的书法境界。书法艺术家和学者是两个不同领域的人,不存在谁高谁低的问题。

讨论“书法家学者化”有一层意思,就是书法家要读很多的书,要把一些东西包括创作经验学理化,要在学问上下功夫。如果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不大可能会被“学者化”了。

说实话,我真的读书不多。我甚至认为,对于艺术创作者来说,读书太多会制约你的情感和生命体验,同时也会约束你的创造。所以我的观点是,艺术家首先要认清自己,哪些东西对你有用、有效,再去选择合适的书籍,不能不加分别地读书。艺术家重要的是胸中要有丘壑,顾名思义就是说你的精神上要留些空白,如果整个人被知识堵满了,脑袋里的知识和知识都在打架,互不相让,整个思维就会凝固,就会僵化,就会失去想象力,自己的情感和生命体验的强度也会削弱。如果感情不饱满,生命体验没有达到超越常人的强度,创造出来的艺术就不会感动人、打动人。

我坚定地认为,艺术家的思维需要空白、空间,就像空气需要流动一样。思维在流动当中,人的精神和想象才能活起来。如果一个人知识多得连风都刮不进去,等于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书库,那种知识对艺术创造是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的。

话说回来,我也不是反对读书。如果一个人天生对书有兴趣,总是有时间去读,而且不是死读、硬读,读了能够让自己开窍和觉悟,这当然是好事,所以我也相信古人所说的“书到今生读已迟”是对的。

一个人读书终归是件自然的事,世上好书何止千万?真正需要读的书、需要读透的书也许并不是很多。我认为艺术家要读三本书:一是极其理性的书,也就是具有高度智慧和哲思的著作。比如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论语》等等,这种具有哲学高度和生命智慧的书读透了也就差不多了。二是极其感性的书,像一些艺术家的撰述、传记等,那些内容往往是随艺术家生命而诞生的,是激动人心的、具有挑衅或叛逆姿态的东西,包括发泄性的语言和文字。这样的书通常可以透露艺术家最真实的生命状态和艺术创造状态,透露艺术的本质内涵。结合这样的书就会把自己的生命状态、创作状态融为一体,就能从中获取巨大的启示与收获。三是人生这本书,这是一本更大的书,这需要持续的生活经历和过程。艺术只有表现真实的、独特的生命经验,才是有价值的。(17)

1号字画网书法专题:http://www.1zihua.com/gallery-13-gri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