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号字画课堂:米芾行书尺牍技法(17)

发布日期:2015-08-11

六、结字特征

1.因字立形

米芾行书对于字形的处理往往根据字的本身结构来因字立形,或长或短,或窄或宽,或大或小,或疏或密,使其各得其所,无矫饰之姿、造作之态。这与米氏振迅天真、一任自然的笔法特点互为表里。

在《参政帖》中,“苏”(见图一)、“太”“简”“四”(见图二)、“翰”“林”(见图三)、“学”“士”(见图四)诸字,笔画繁的字形体较大,独体字及笔画少的收小字形,上下结构的结体略长,左右结构的则横向展开,都是因势利导,各尽其态,避免了千字一同、状如算子的弊端。

2.中宫紧密

古人论书法说字有“九宫”,即将单个字放在一个等分为九个小正方形的大方格内,中间一格即为中宫;也有不同的说法,清代刘熙载认为中宫是字的主笔。这些说法都是一家之言。笔者认为,中宫是一个字的核心部分,因书体、造型手段不同会有所变化,很难以固有的位置去理解。在具体实践中,中宫应该处于字的中心位置附近,常常根据字形处理有一定的变化。

在米芾的行书中,字的中宫往往收束紧密,从而使整个字的结构结实、健朗。如《张季明帖》中“余”(见图五)、“张”(见图六)、“审”“气”(见图七)、“长”“史”(见图八)、“弟”“也”(见图九)等字。

3.大开大合

前人论章法有“疏可走马,密不容针”之说,多是着眼于整体布局而言。在米芾的作品中,一字的间架也往往有此特点。具体来说是大开大合,大疏大密,长短交错,聚散分明,强化矛盾,相辅相成。

如《张都大帖》的“到”字(见图十),左半部平实紧凑,右半部“立刀旁”高起低收。

如《李太师帖》的“贤”字(见图十一),上半部横向力求开张宽博,下半部则相应收窄,上下宽度比例约为2:1,对比鲜明,作风大胆。

其余字如“见”“何”(见图十二)、“闲”(见图十三)、“也”等,大同小异,但其共同点在
于强调疏密对比。

4.欹侧取势

我们可以在每一个字的中间画一条直线,将这个字的左右分为大致均等的两半,这条线即是字的纵中轴线。在米芾的作品中,这条轴线往往有较大的倾角。如《乡石帖》中的“右军”二字(见图十四)的轴线即形成明显的倾角。

在米芾的书作中,这种例子俯拾即是,如《清和帖》中的“伏”、《值雨帖》中的“且”“如”、《张季明帖》中的“深”(见图十五)。值得注意的是,“右军”“伏”“且”的轴线是向左侧倾斜,而“如”“深”是倾向右侧。至于角度更是不固定,大大小小,形成了跌宕起伏、平中见奇的效果。

5.黄金分割启功先生论书诗有言:“用笔何如结字难,纵横聚散最相关。一从证得黄金律,顿觉  全牛骨隙宽。”这是说黄金分割与书法结字的关系。黄金分割又叫黄金律,是指将一条线一分为二,较大部分与较小部分的比例是0.618:0.382,在视觉上最具美感。视觉艺术往往重视三分之二的位置,这个位置因与黄金分割比例比较接近而易于把握。

在米芾的书作中,不少字的结构都将主笔安排在符合黄金分割比例的位置,或与其他线条相交,或与字的轴线相交,暗合了这一视觉艺术规律。如《竹前槐后诗帖》中的“芾”“午”“具”(见图十六)等字的纵轴与横笔的位置都符合黄金比例。

如《彦和帖》中的“言”字(见图十七),如果按常规书写,“言”字有五个横画,但此处只有首横展开,其他都被压缩成点状,把点状的几笔连缀起来,作一直线与长横相交。这样不论是横向还是纵向,交点都处于黄金分割的位置。

如《李太师帖》中的“书”字(见图十八)也是横画较多,而最长的横将“书”字纵向分割,亦是黄金比例。(17)

1号字画网行书专题:http://www.1zihua.com/gallery-21-gri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