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号字画课堂:米芾行书尺牍技法(8)

发布日期:2015-08-11

四、基本点画

一般认为,“永”字八法(点、横、竖、钩、提、长撇、短撇、捺)总结了汉字的基本点画,但这仅是大略而言。一些点画,特别是点画组合,如戈钩、竖弯钩等远未能够概括进来。在行书中,点画的形态并非千篇一律,而是随着笔势的生发各尽其态,变化多端。行书常有上下笔、上下字的相互连属,很难用简单的几句话说全面。但万变不离其宗,用笔的基本规律一以贯之。掌握了这一点,可以势如破竹,一切矛盾迎刃而解。故从基本点画入手,寻其相对标准而具有典型意义者加以分析解读,以期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1.点

点的形态变化颇多,行笔短促,角度不一,或出锋或藏锋,不一而足。

最为典型的写法见《张季明帖》中的“八”字(见图一)。其用笔先从左点起,向左下略行,然后稍向右下铺毫,略收束,转向右上挑出,接入下面右点的起笔。右点先向右下行笔,由轻而稍加重,既而转向下行,稍加顿挫,向左上方挑出收笔。两点相向,均出锋收笔,一气呵成,外轮廓呈优美的半圆形。(按:此两点虽然在标准的行书中是一撇一捺,但其在米芾的行书中却是以典型的点法出现,故列于此。)

另外,也有含而不露的处理。左点如《叔晦帖》中“叔”字的首笔(见图二),右点如《张季明帖》中“馀”字的末笔(见图三)。这里的写法与前述过程基本相似,只是在收笔时回锋稍做顿挫,并不挑出。点的形态饱满而含蓄,相对完整而独立。

至于《张季明帖》中的首字“余”(见图四),其末笔则是右点的一种变体,非常具有米书的特点。其写法是露锋入纸,向右下行,渐行渐按;然后稍右行,回锋提笔,形态偏长,略似捺脚。同样,该帖第二行的“深”字末笔(见图五),也是类似处理。

竖点多见于“宀”头,但米芾往往习惯以侧点代之。其《清和帖》末行的“窦”字首笔(见图六),则以圆浑藏锋的方法处理。其写法是落笔由左而右,由右转向下,又由下向左,渐回旋近圆,略向右上回锋,按笔较重,行进幅度很小,近于原地顿挫,形成粗重、圆实的效果。

还有以点代横和以点代竖。前者将横画收短,已是点法,如《张季明帖》中首行“云”字的第一笔(见图七)。其写法侧笔横点,旋即回锋带出,类似角度稍稍放平的右侧点。后者如《叔晦帖》中“别”字的“刂”旁(见图八)。类似左侧点,角度稍平,向上挑起,代替短竖。

另外有以点代撇和以点代捺,可以参见左侧点、右侧点的“八”字图例。在米芾的行书中,因行笔迅疾,点画形态的简省较多,常常化繁为简、化长为短。如《三吴诗帖》中末行“攀”字的末笔捺(见图九),即是以右侧点代替;又如《张都大帖》第五行“未”字的撇、捺(见图十)也分别由两点代替。(8)

1号字画网行书专题:http://www.1zihua.com/gallery-21-gri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