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号字画课堂:解密《祭侄稿》(16)

发布日期:2015-08-11

以笔者的实例来看,颜字的营养实在是太重要了,无怪乎颜真卿之后的历代书法大家几乎无不受其影响。在1985年第二期香港《书谱》杂志上有一篇傅申先生的文章《颜书的影响及分期》,很好地梳理了这个问题。这篇文章对笔者的影响也非常大,有兴趣的读者可找来一阅。

       

也因此,笔者认为《祭侄稿》固然是颜真卿传世最精彩的杰作,但是从学习行书的角度来说,光学这一部帖还是不够的。即以学习颜体行书来说,就还有《争座位帖》《告伯父稿》《刘中使帖》《裴将军诗》等大可作为学习及参考的对象。因此,本次讲座虽是针对学习《祭侄稿》的,但读者切勿局限于《祭侄稿》,而是应该以《祭侄稿》为基础,去向博大的书学传统挖掘,这样才能真正地学进去、打出来。

最后,笔者想说的是,以《祭侄稿》为代表的颜体行书,其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中正博大、精神振作、气格醇厚。可以说,把颜字学到手,再去学习“二王”等其他历代书法大家,就能在书学道路上占据一个制高点,就能无往而不利。

行文至此,笔者想到了启功先生在《沙孟海翰墨生涯序》中评论沙老的一段话。这段话虽是讲沙老的,但笔者认为也很好地揭示了我们大可追求的“颜字(或者说《祭侄稿》)之魂”,因此引用在此,以与读者诸君共勉!“我初次拜观沙孟海先生的字,是在北京荣宝斋。我既没见过沙老先生的面,也没看过他执笔写字。但从纸上得到的印象,仿佛有一股热气扑面而来。看他的下笔,是直抒胸臆地直来直去;看他的行笔,可算是随心所往而不逾矩。笔与笔、字与字之间,都是那么亲密而无隔阂。古人好以‘茂密雄强’形容书风,于是有人提出‘疏可走马,密不通风’之喻,其实凡是有意的疏密,都会给人‘作态’之感。沙先生的字,往深里看去,确实有多方面的根底修养;而使我最敬佩处则是无论笔的利钝、纸的精粗、人的高低,好像他都没看见,拿起便写,给人以浩浩落落之感。虽年逾八旬,眼不花、手不颤,无论书信、文稿,都是不超出一厘米的小字。这只能归之于功夫、性格、学问、素养综合的效果吧!”(完)

1号字画网书法专题:http://www.1zihua.com/gallery-13-gri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