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号字画课堂:解密《祭侄稿》(14)

发布日期:2015-08-11

图一至图三为笔者2009年3月写的三开册页。草书,熟宣老纸,纸色泛淡黄,笔用长锋兼毫,磨老胡开文墨。字大近一元硬币,内容是白居易、杨万里等人的几首吟咏西湖的诗。这件册页和笔者当初所临的《告伯父稿》在时间上整整跨越了20年。两件作品一创一临、一草一行,但两相比较,可见笔调仍很相近。其相近之故,端在有“我”在———是“我”在写,即或临或创。在这三开册页中,仍然能看到《祭侄稿》等颜字对笔者的深刻影响。即以这三开册页与《告伯父稿》临作中为数不多的几个相同的字来看,也可一窥究竟。如图一第2行的“子”字、第6行的“孤”字,图二第1行的“住”字、第4行“人”字的捺笔,图三第1行的“兼”字、第5行的“州”字等,都可在笔者的《告伯父稿》临作中找到踪迹。

           

除了这些相同的字外,更值得玩味的还是两件作品的意趣、笔调及字形特点等。这两件作品都胎息于颜字,虽然时间相隔20年,但还是能看出“颜底”、嗅出“颜味”来。其道理主要在于笔者对以《祭侄稿》为代表的颜体行书的精神意趣的体悟,对其笔调、韵味的把握,对其字形结构的蜕变等。

笔者选取这几件作品做范例,就是要说明临、创的一体,以及一体是因为书写中有“我”。以“我”与古人合,学习古人的笔法、结构、章法等是在“我”的正常书写中完成的,而不是描头画脚,以丧失自我的自然书写状态为代价的刻意描摹甚至复制。只有在自我的自然书写状态下接近古人、写“像”古人,才能真正学到古人,也才算真正学到古人。而这是需要踏踏实实下苦功反复磨炼的,就像王铎说的“一日临书,一日应请索”,或者是米芾说的“集古字”,那都是他们花了实实在在的功夫才达到的境界。现代人往往急功近利,动辄迷信什么速成的妙法或指南、大全之类,希望能走捷径。其实书法和其他任何行当一样,哪有捷径可走呢?(14)

1号字画网书法专题:http://www.1zihua.com/gallery-13-gri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