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号字画课堂:解密《祭侄稿》(10)

发布日期:2015-08-11

七、意临剖析及示例

所谓“意临”,似乎有多种解释。笔者以为,意临就是在准确临摹到一定阶段,达到较为精准熟练之后的以意为之,其目的是向“自运”过渡,向塑造一个书法家的自我迈进。这种现象在古人的书法实践中常能看到,只是古人没有“意临”这个词或者概念而已。但在当代书法发展的大潮中,由于书法展览的推动,许多人过于追求作品的视觉效果,过多着重于模仿甚至夸张变化“形”,而不注重“意”的传达,这就出现了某些打着“意临”旗号的临作。这类临作大致有这么两种倾向:一是无视临作为“临”,也没有传递多少作者的“意”,只是在尽力地对原作做夸张变形,因而临作显得做作、浅薄、过火而荒率;二是精准的临摹做不到位(也就是临不准)或功夫下得不够而进行所谓的“意临”,由此“意临”也就成了一个欺世盗名的幌子,因而临作显得比较低级、幼稚而可笑。

      

笔者选择了《祭侄稿》第1到3行、第12到14行、第20到23行进行意临。这三张临作涵盖了原作前中后三个阶段,有一定的代表性。

第一张临《祭侄稿》前三行(见图一)。原作写得凝重沉稳、笔笔到位,笔者所临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加强了“意”的宣泄。这个“意”,具体地说就是强化书法的艺术表现,强化写意。与原作相比,临作悲愤沉痛的“意”少了,随性悠闲的文人意趣多了点。与此同时,为了保持所临三张作品的统一,也因为笔者平素创作多为草书,故临作中融入了草书尤其是大草笔意,增加了前三行书写的连绵性,如“岁次戊戌”“诸军事蒲州”等字。

第二张临《祭侄稿》中段(见图二)。此处原帖亦笔势收缩,字不连属。临作延续第一张之“意”,于凝重中寓灵动放逸,如第12行“原”“尔”、第13行“归”“爰”、第14行“大”“贼”等字。与原作相比,笔者还在笔势的方圆上稍稍做了调整,原作圆笔较多,临作略加方笔,如“原”“开”“门”“既”“大”“救”等字。从章法上来说,临作还适当放大了原帖中的许多字,压缩了字距,进一步强化了黑白的对比,强调了笔势的连贯,这种章法特点也与笔者平时的草书创作一脉相承。

第三张临《祭侄稿》最后四行(见图三),这四行是作品的最高潮。与此前相比,原作这四行的笔速也达到了最快,尤其最后一行,笔简意赅,奔逸绝尘,已完全是大草笔意。笔者所临承原作笔势而融入己意,并延续前两件临作的一些特点,将原作的某些亮点进一步放大。如第20行“首”“念”“切”、第21行“心”、第22行“而”等字,更求简、求草了。另外,由于强化了笔速的快捷,点画的笔触感(如收笔处出现的笔毛按压后在纸面上留下的触痕)得到了强化,增加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如第20行“摧”“切”、第21行“方”、第22行“嗟”、第23行“哉”“尚”等字。

此外,第20行右边补书的一行小字,原作同样精彩。临作极力追摹,并融入大草笔意,取得了笔势开宕的艺术效果。如“再陷常山”四字,虽径寸之小,却能有寻丈之势。(10)

1号字画网书法专题:http://www.1zihua.com/gallery-13-gri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