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号字画课堂:解密《祭侄稿》(8)

发布日期:2015-08-11

其二,笔者的临作在用笔上基本做到了接近原作,这也是学习《祭侄稿》的重点。

《祭侄稿》的用笔,首先是在保持中锋用笔的同时,在大刀阔斧、直来直去的挥写中寓有神出鬼没的万千变化,令其用笔难以企及。学习《祭侄稿》应该将重点放在这一点上。另外,从学习领悟行草书的另一大宗“二王”行草笔法的角度看,《祭侄稿》既是“二王”行草笔法最佳的发扬光大者,更对我们学习领悟“二王”的行草笔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具体分析,笔者《祭侄稿》临作的用笔有如几个特点:

1.起笔含蓄而行笔干净利落,收笔力求到位。

起笔如第1行“维”、第4行“杨”、第5行“侯”、第8行“每”、第11行“时”、第18行“呜”、第23行“久”等字(见图一)。

行笔如第1行“戊戌”、第3行“诸军事”、第7行“尔挺”、第9行“方期戬谷”、第12行“爱我”、第19行“移牧”、第22行“有知”等字(见图二)。

收笔如第1行“年”、第2行“朔”、第7行“生”、第14行“贼”、第15行“父”、第16行“天”、第18行“哉”、第23行“哉”等字(见图三)。

2.强调运腕,善用提按,巧施转折。

强调运腕使笔力遒劲、点画饱满厚重,血脉通畅而筋骨强健,如第4行“丹杨县”、第8行“每慰”、第17行“荼毒”等字(见图四)。

善用提按不仅有助于调锋以保持中锋,而且可造成点画粗细的变化,体现书法点画抑扬顿挫的美,如第4行“刺史”、第11行“作郡”、第20行“震悼”等字(见图五)。

巧施转折同样有助于保持中锋,并能使点画更显刚柔方圆之美。如第3行“使持节”、第6行“亡侄赠”、第10行“称兵犯顺”、第18行“呜乎哀哉”等字(见图六)。

3.善用涩势,强化笔力,突显点画的力量之美。

前文已提及,《祭侄稿》用笔的“涩”是其点画苍劲刚韧的主要动因之一。笔者临此作时,于此多有留意,而且为了追求自然及整体效果,临写时并未拘泥照搬原帖的“涩”处,而是在不有碍于书写时自然的枯湿浓淡变化的基础上,大体上求其与原帖的“像”,因而取得了一定的艺术效果。如第2行“申”、第6行“善大夫”、第8行“兰”、第13行“土门既开”、第22行“无嗟”、第23行“哀哉”等字(见图七)。(8)

1号字画网书法专题:http://www.1zihua.com/gallery-13-gri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