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号字画课堂:解密《祭侄稿》(7)

发布日期:2015-08-11

六、实临示范及自解

我自1987年开始接触颜真卿的《祭侄稿》,至今已有20多年了。其间断断续续地临习过多次,有时因教学需要也为学生做临摹示范,应该说我从《祭侄稿》中学到了许多,收获很大。与此同时,我也感觉到《祭侄稿》的无穷魅力及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能量。在学习《祭侄稿》的过程中,1997年的秋天对于我来说显得格外重要。那段时间我在学院的图书馆临摹室泡了两三个月,也是在这里我第一次看到了二玄社的《祭侄稿》复制品,并以这件复制品为范本,进行了反复的临习。此处展示的这件临作就是那时我留下的几件作品中比较满意的一件(见左下图)。今天回头来看,我觉得这件临作与原作的差距还是不小。不过,既然是自解,当然就要谈谈成功之处。大致来说有以下三点:

其一,对《祭侄稿》整体精神气息的把握与表现达到了一定的神似。

《祭侄稿》通篇弥漫着一股大气沉郁、刚正雄浑的艺术精神与气息,不是小桥流水、杨柳依依,更不是小家薄相、柔弱颓靡。作品能达到这层境界的根本原因抑或曰第一要素是作者本人。作者的品行、人格、气魄、心胸、学养、识见、功力、审美等因素不仅缺一不可,而且要越出时流,高人一头。作为后学者,我们要想接近、把握并表现《祭侄稿》的这种精神境界,就必须在上述这些方面花大气力、下大功夫,在人品学识、审美修养上磨砺、锤炼自己。我深深感到,古人所揭示的“书如其人”的书学思想,闪耀着千古不变的真理光辉。这个思想在当代书坛正经受着来自对艺术形式或语言表现的过分强调的挑战,许多人掉进所谓“艺术”的泥沼里不能自拔。他们一味地强调书法是艺术、是视觉艺术,甚至是美术的一面,而置书法人文精神的一面于不顾(或不自知),这就必然走向形式主义或形式至上,最终走向玩弄形式。所以,在与《祭侄稿》这类古代杰作的比照下,看当代人的许多作品,其形式上似乎光鲜骇人、花样百出,但却无法掩盖那种精神上的委顿与苍白,着实令人唏嘘。

我认为,中国书法是视觉艺术,但又不仅仅等同于视觉艺术,它是艺术与人文的高度融合,是心灵与笔墨的共振,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文艺样式。因此,学习古代的优秀碑帖,如果只是一味地、片面地、机械地从视觉形式上去描摹古人的话,那就只能得古人的“躯壳”或者“皮相”,甚至连“躯壳”和“皮相”也得不到,更与中国书法的精神本质、人文承载背道而驰,愈行愈远。这是需要我们警惕的。

1号字画网书法专题:http://www.1zihua.com/gallery-13-gri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