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号字画课堂:解密《祭侄稿》(2)

发布日期:2015-08-11

第二章读帖津要

当代书法教学由于一味强调形式以及过于热衷用美术化的手法来解释或分析书法,导致在对传统经典的临摹学习中,精神情感与艺术形式分离、笔墨技法与格调气韵脱节。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许多人通过临帖只学到了古人的皮毛、表象而无法深入古人的内在,只做简单的模仿,而没有深刻地理解与消化;或者为了所谓的临以致用、所谓的学习效率甚至是速成,对所学碑帖中的某些局部或细节进行放大或夸张的训练,然后就搞出了不伦不类、东拼西凑的“作品”,这不仅令人啼笑皆非,更与中国书法的艺术精神背道而驰。

改变这一弊端的方法之一就是在学习古代优秀碑帖时要加强正确有效的读帖。以《祭侄稿》来说,可分为三个方面:

一、通读全文,熟悉作品中的每一个字句

只有通读全文,熟悉作品中的每一个字句,才能消除我们和古代碑帖之间的那种陌生感,才能进一步做到对所学碑帖的深入理解。这当中不仅包括作品的文字内容,还有每个字的具体写法,这正是我们通过临帖要向古人学习的最重要的东西之一。

二、阅读感受作品的整体精神气息、力量、情感与神韵

概言之,《祭侄稿》的整体精神就是“沉郁”。这固然是因为颜真卿为悼念亡侄情不自禁而下笔沉厚拙重,但也与他一贯的艺术精神息息相关。颜真卿为人刚正,胸怀磊落,其作书落笔即含刚正之气,其书其艺是其人格力量、人性魅力的自然流露。

《祭侄稿》实现了作者与作品近乎完美的高度统一。这种沉郁的精神境界与力量更饱含着作者的血肉真情,浓郁沉重,扑面而来,令人唏嘘、令人震惊、令人慨叹,令人不能自已,久久回味。可以说,对作者及作品的精神内核以及二者之间相互关系的感受与体悟不仅是我们学习古人、理解古人、参详古人的最重要的一环,也是检验一个人在书学上悟性天分的重要参数。

三、用笔、结构、章法等具体的笔墨技巧

用笔是书法的灵魂,是书法的根本。用笔产生点画,点画组合成字形结构并构成章法,所以笔墨形于外而用笔施于内。学书者取法古人的优秀经典就是要透过笔墨之形去学习并参悟古人的用笔之法、用笔之道。颜真卿《祭侄稿》的用笔,一言以蔽之,就是“中锋”用笔。古人所谓“屋漏痕”
“锥画沙”“虫蚀木”者,皆以之喻其质感意象,使人有所体悟也。笔者向来不主张对用笔做刻舟求剑式的解说,因此古人的这种比喻论就非常值得我们体悟与玩味。除此而外,古人还有一句话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理解“中锋”用笔——“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祭侄稿》的点画圆厚、劲健、通畅而变化多端,充分体现了“中锋”点画的诸种优点及审美特征,是行书用笔的典范。米芾曾经评价颜真卿的另一件行书杰作《争座位帖》有“篆籀气”,正道出了颜氏书法用笔的奥妙。不过笔者以为,这种“篆籀气”在早《争座位帖》六年所书的《祭侄稿》中就有极其充分的体现了。  具体来说,《祭侄稿》的用笔主藏、主含、主圆、主厚、主活、主变、主涩、主力。主藏、主含者,起笔每藏,含而不发,势生其内,力蕴其中,以帖中每一行首字验之可证。主圆、主厚者,用笔圆厚,笔笔中锋,点画厚重,质感结实,帖中无一字不如此。主活、主变者,用笔灵活多变而不死板,其用笔提按幅度、速度等变化之大,随处可见,如第三、四行,第八、九、十行等处。主涩、主力者,行笔之时,笔与纸间摩擦力极大,笔的弹力极大,故点画苍茫劲涩、骨力超迈也,即字间牵丝亦能力抵千钧,绝不轻薄,如“使持”“诸军”“亡侄”“季明”“呼哀”等字处。临习者于此几点可悉心揣摩,对其用笔当有所悟。

《祭侄稿》的结构及章法浑然天成,无刻意安排之痕迹。字多方正,而能自然大小、长短、宽窄、欹正,如“戊戌”“九月”之大小、“军事”“蒲州”之长短、“方期”“山作”之宽窄、“悔祸”“谁为”之欹正等处。其结字之堂皇磊落、大气中正,实较“让头舒足”、窜伏展促之故作姿态者远胜。其章法亦承结字而来,疏密自然,行间随意,如行云流水,贯注无间,不故作错位、不故作歪斜,虽涂改添加多处,而松紧自如,落落大方。通篇跌宕起伏,若明若暗,一气流贯,如若神行。

观鲁公此帖之结构、章法,几臻化境。学书者万不可以时髦的美术理论为法宝,动辄以形式构成及变化的理论按图索骥,徒以图式度作品之神理,而忽略对古人书学精神之解悟、对自身人格力量之锤炼。

1号字画网书法专题:http://www.1zihua.com/gallery-13-grid.html